幽門螺旋菌
幽門螺旋菌
前言
幽門螺旋菌是革蘭氏陰性細菌,生存於胃部和十二指腸的黏液層,是唯一一種可以在胃生存的細菌。其可以產生尿素酶將胃粘液中的尿素轉化為氨,以中和胃酸,保護自己免受胃酸殺死,並引發慢性胃炎,甚至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和胃癌。
傳播
全球約有44億人受幽門螺旋菌感染,而亞洲多個地區包括香港的感染率達55%。現時暫無研究明確指出幽門螺旋菌的傳播模式,但有專家估計幽門螺旋菌可能通過以下途徑傳播:
- 進食受幽門螺旋桿菌污染的食物。 此外,幽門螺旋桿菌可寄居在口腔的牙斑上, 與患者的口腔接觸可增加感染機會。
- 共同生活有較高機會染上幽門螺旋菌,例如家庭成員。
- 碰觸受感染者的體液或糞便可使人感染此菌。
症狀
大部份感染者沒有明顯症狀。但急性胃炎可能會出現胃痛或噁心的症狀,而慢性胃炎則可能出現消化不良、胃痛、 胃脹、打嗝、噁心、嘔吐、黑色糞便等症狀。
多於一成的患者會發展成消化性潰瘍,少於百分之二的患者會發展為胃癌。國際癌症研究組織已將幽門螺旋菌列為致癌物,是第一種被定為致癌的細菌。此外,一個2009年出版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幽門螺旋菌感染者較非感染者患癌機會增加65%。
診斷方法
通過以下檢查診斷感染幽門螺旋菌:
- 幽門螺旋菌快速測試片 (CLO test): 利用胃鏡進行切片檢查。
- 血清學檢查(測 H.P.抗體):抽血檢查血清H.P.抗體。但存在缺點,即使治療成功,消除所有細菌,血清抗體測試可能仍然呈陽性。
- 尿素呼氣試驗:病人須吞下標幟碳的同位素,然後檢查口氣中是否含有幽門螺旋桿菌分解尿素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從而確定病人體內是否有此菌。
- 幽門螺旋桿菌組織學:胃活組織檢查可以診斷幽門螺旋菌感染及相關病變(例如: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發育異常和與黏膜相關的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特別時診斷多灶性萎縮性胃炎和/或腸上皮化生時,醫生會取胃竇和胃體的活組織進行化驗。組織學方法診斷病人是否感染幽門螺旋菌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分別為95%和98%。
- 細菌培養: 除了可培養確定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外,也可做抗生素敏感試驗,增加殺菌成功的機會。
治療方法
如患者沒有出現症狀或併發症,未必需要即時治療,但是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求診治療:
- 消化道潰瘍
- 消化不良
- 胃癌
幽門螺旋菌的治療以一種質子泵抑製劑加上兩至三種抗生素的三聯治療為主,有時會伴以抗潰瘍藥物。
預防方法
注意日常個人及家居衞生,如使用公筷。
如懷疑自己或家人感染幽門螺旋菌,應盡快醫治,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實際情況或有差異,詳情請向主診醫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