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会好吗?5类人易中招 医生解构2大治疗方法 早期介入是关键
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公共健康议题之一。无论是患者本人、家属或朋友,均需正确认识其成因、症状以及治疗方向,厘清患上抑郁症的风险,透过及时介入与科学应对,协助患者摆脱疾病桎梏。以下文章将由香港专科精神科专科医生与大家详细探讨抑郁症的定义、成因及治疗方法。
一、抑郁症与一般的情绪低落有甚么区别?
每个人都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这些情绪或会随时间过去、因事情缓和而好转,或不会明显影响日常生活。然而,抑郁症发作的患者的负面情绪会持续两周以上,感觉会像落入一个漩涡而难以自拔,伴随着无助感或自杀意念。同时,抑郁症通常伴有失眠、嗜睡、食欲骤变、注意力分散等症状,甚至出现幻觉;一般情绪波动无前述生理干扰。抑郁症患者难以透过自我调整或转移注意力缓解,若缺乏适当治疗,问题可能持续或者变得更严重。
二、抑郁症的主要成因有哪些?
任何人都有机会患上抑郁症,其潜在成因复杂,当中包括遗传、生理、心理及环境因素,亦有可能是由于众多因素集合而成。抑郁症其实是脑部的疾病,牵涉大脑神经传递物质和结构的改变。大脑是由极多个神经元所组成,神经元的信息传递有赖于神经传递物质,如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褪黑激素等。这些传递物质调节着我们的动力、集中力和对于事物的兴趣。当这些神经传递物质水平因为遗传、身体或压力等因素而失衡时,便会出现抑郁焦虑的症状。
另外,在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方面,抑郁症患者大脑的的杏仁核(一个产生情绪功能的重要结构)对负面情绪的反应过份活跃,导致种种抑郁的情绪反应。另外,长期的压力会影响大脑的海马体(一个重要记忆功能的结构)的体积,从而道出为何抑郁症患者的记忆力会有所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引致以上的生理和脑部变化的相关因素:
生理因素:身体疾病例如神经系统疾病及脑损伤(如外伤或中风)、甲状腺功能失衡、慢性疾病、癌症也和抑郁症有关系。另外,妇女在产前产后的生理和荷尔蒙变化亦会令她们特别容易患上产后抑郁症。滥用酒精或药物(如大麻)或会直接干扰神经递质平衡,导致情绪调节机制紊乱,进而诱发抑郁。
心理因素:缺乏安稳的童年经历和经历创伤后引发负面情绪失衡,也会引发以上所提及的大脑神经回路病变。认知偏差如非黑即白式判断、过度追求完美、过度放大缺陷及自我负面标签等,经常出现这些负面思考的人较容易患上抑郁症。
环境因素:日常环境或生活经历带来的压力与冲击,如失去挚亲、人际关系不顺、工作或家庭压力、财务或健康问题等,都会产生压力,进而诱发抑郁症。
遗传因素:家族成员中如有人患有抑郁症,患病的机会亦会较高。
三、哪些人士属于抑郁症高危群组?
任何人都有机会患上抑郁症,且抑郁症在多个国家均有年轻化的趋势。抑郁症的高危人士包括:
• 年龄超过六十岁的长者
• 长期病患者
• 有酗酒或滥用药物习惯的人士
• 直系亲属(父母或兄弟姐妹)曾患上抑郁症的人士
• 长期受环境问题或人际问题困扰的人士
若察觉自身或身边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衰退超过两周,应主动寻求专业医疗帮助。早期干预是扭转病程的关键,透过系统化心理治疗与药物调节,能显著改善症状并恢复生活功能。
四、如何察觉自己或身边人患上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有可能很明显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有部分患者倾向于隐藏自己,逃避社交。然而,行为和功能上的改变往往是比较明显的征兆。例如,家长可以留意孩子的学习或生活能力有否倒退,拒绝上学;家人有否对于以前有兴趣的事物失去兴趣和投入感,表现得疲倦乏力。
总括来说,抑郁症的症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范畴:
- 情感症状类别:患者会表现得情绪低落,也显得忧虑伤感。对于以前有兴趣的事物会感到失去兴趣和投入感,表现得疲倦乏力,性欲也或会减退。至于儿童和青少年,情绪低落的状态有可能会表现得容易暴躁。
- 认知和行为上:患者会感到难以思考或集中精神、记忆力差或决策困难;感到自己失去价值,又或者过份怪责自己,感到羞耻及罪过;对于将来感到丧失希望,或会重复出现关于死亡的想法,病情严重的会重复出现自杀的念头,甚至企图自杀。
- 其他症状:睡眠持续受影响,例如难以入睡、易醒或早醒。胃口改变并有明显的体重改变。部分患者会有一些非典型病征,如嗜睡及食欲暴增等;行为表现得焦躁不安,或者反应过度缓慢。另外,抑郁患者也有可能伴有恐惧或者强迫症状。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可能出现幻觉或被害妄想等症状。部分患者或许会滥用酒精和药物去处理情绪,然而酒精和药物却令抑郁的情况更严重。除了以上心理情绪的病征,患者亦有可能出现各种透过身体检查却未能解释的身体不适。
另外,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也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身体不适如头痛、肚痛、分离焦虑和过度地哭泣的情况。孩子若有表达厌世的念头,或者有一些自残行为都可以是抑郁的其中一些表现。长者方面则常伴有焦虑,怀疑自己有不同的疾病的疑病症征状。
五、抑郁症有哪些治疗方法?
当怀疑自身可能罹患抑郁症时,建议尽早向医生求医。医生会透过身体检查及心理评估,专业鉴别是否患上抑郁症。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方法包含药物和心理治疗。
若抑郁程度轻微,一般心理辅导、静观冥想等都会有一定帮助。但是若抑郁程度属于中度或以上,则药物治疗更有助病情得以尽快改善,从而减少对生活功能上的影响,减少病情转差的机会。
药物治疗
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是常用的抗抑郁药。抗抑郁药有助提高血清素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从而改善抑郁症状和集中力,令人感到放松、安稳、平静。
医生在选择药物时,会考虑患者抑郁的主要症状、其他身体疾病和正在服用的药物。抑郁症的症状一般会在服药后几个星期内逐渐改善。服药初期,医生会较频密覆诊,观察药物效果和有否出现一些药物的副作用。如果病情稳定下来,一般建议持续服药6个月以维持病情稳定。如果抑郁属于重复病发型,则建议持续服药较长时间或连续服药。初期用药可能引发恶心等反应,但通常能逐步调节和随着时间适应得以缓解。
值得注意的是,服用SSRI会提高血清素水平,贸然停药会出现戒断反应,因此,服用SSRI的病人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和停药,切勿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避免产生不良的副作用。如对剂量有任何异议,必须先行与医生商量。
对于单一药物反应未如理想的患者,医生或许会建议使用多于一种抑郁药的配搭,或者配搭稳定情绪药或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主要是透过改变病人的负面思想及行为模式,令病人可以更客观及有科学根据地改善自己的情绪问题。现时本港较常采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心理治疗法、心理分析法。
认知行为心理治疗法主要是通过思想分析,协助病人培养新的思维和生活模式,一般较具目标性且疗程相对较短;心理分析法则是透过理解和分析病人的过往经历,以至潜意识所形成的意念,从而理解抑郁情绪的症结,探讨较为全面和深入,疗程会相对较长。
六、抑郁症病人应如何妥善照顾自己?身边人又如何协助抑郁症病人?
抑郁症患者可寻求具备专业辅导资历的人士协助正面解决问题,如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科专科医生、社会工作者、职业治疗师等。同时,让家人及朋友知道自己的情绪状况,遇上困扰时尽量主动寻求帮助。以下是一些生活调节和心态上适应的方法,虽然看似简单,但是持之以恒的话,对情绪也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 吸收阳光,心情开朗:阳光可以增加身体内血清素和褪黑激素的制造,从而改善睡眠。
- 保持活跃,适度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脑内啡分泌,脑内啡具有镇痛及松弛神经作用;运动也可以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的分泌,从而令大脑功能更加强壮,促进脑部神经元的修复和增长,减少抑郁。适度运动也可改善胃口和睡眠。另外,运动也可以增加一些社交机会,有助改善情绪;也可以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改善集中力和思考。
- 均衡饮食,补充体能:均衡并定时饮食,避免过度饮用咖啡因或酒精类饮品。
- 睡眠卫生,精力倍增:大脑早于睡眠前30分钟会释放褪黑激素有助睡眠。因此,稳定的睡眠时间和健康的睡眠习惯可以帮助大脑自然入睡。早上适当的运动亦会有助调节昼夜节律和生理时钟。
- 情绪管理,学习放松:简单的深呼吸练习或逐步肌肉放松练习都对调节情绪有帮助。
- 思想正面,学习感恩:每天尝试列出值得感恩的事情可以让大脑抽离过份负面的思想和情绪,培养正面思维。感恩的思想也可以让大脑释放多巴胺和血清素。感恩的态度也有助建立社交。尝试避免将自己和别人过度比较,专注于自己已经拥有或者可以控制的事情。
- 早期筛查,接受援助:接受正确精神健康信息,若有早期病征或困扰,便应寻求适当途径协助。而抑郁症患者身边的人应陪伴患者,给予支持和体谅已经是最好的帮助。站在患者的立场去思考,有助患者感觉到接纳和体谅。另外,照顾者和医生保持沟通互信,了解治疗成效和副作用,鼓励患者配合治疗。若发现风险因素如自残或自杀等倾向,便需确保患者所处环境安全,移除潜在危险物品,并尽早让患者接受医生评估。
总结
身体的疾病往往较为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而精神心理的困扰则往往容易被人忽略或错误理解。抑郁症需社会共同正视,患者应及早寻求专业协助、配合治疗,家人以同理心陪伴支持,并建立适切生活调适策略。患者能与医生和家人同行,便不会感到孤单,走上复康的道路,重拾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