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忽视身体的“求救信号”!警惕是“身心症”!医生拆解主要成因及应对方法
越来越多研究指出,身体与心灵是密不可分而又互相影响的关系。当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或紧张等状态,又无法得到适度的舒缓时,脑内的压力激素可能会出现分泌异常,干扰自律神经和免疫神经,最终诱发身体出现无故不适,这就是所谓的「身心症」。特邀香港专科精神科专科医生潘锦珊医生,深入剖析身心症的成因与应对方法。

身体反复不适,检查却一切正常?可能是得了「身心症」!
你是否有过这种经历:身体反复出现不明原因的不适,却查不出具体病因,甚至辗转多家医院接受各项检查后仍显示「一切正常」?然而,身体的不适并未消失,甚至日益严重,并伴随焦虑和恐慌等情绪问题,这可能是「身心症」的征兆!
身心症是一种由心理压力直接导致生理功能障碍的疾病。这类患者会出现真实的身体不适症状,如持续性头痛、肠胃功能紊乱或心悸等,但经过详细医学检查却找不到足以解释这些症状的生理性病变。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身心症在临床诊断上具有以下关键特征:患者对身体症状持续地过度关注,并且担忧程度超出了其实际严重性。例如,患者会频繁地寻求医疗服务,进行多次重复的检查,但仍对健康状况感到不安,以至影响当事人的正常生活。如果这种困扰持续6个月以上,便有可能患上身心症。
常见的身心症有哪些类型?哪些在香港更常见?
较为常见的身心症类型包括:
•躯体症状障碍症 (Somatic Symptoms Disorder):患者可能会出现一项或以上的身体症状,或伴随一些相关的身体疾病,但其思想、感受和行为反应远超实际身体症状的严重性,从而引发极度焦虑情绪,消耗大量心力去应付。典型身体症状包括各类痛症及持续疲劳,部分患者亦会并发抑郁症状。
•疾病焦虑障碍症 (Illness Anxiety Disorder):患者即使缺乏明显的身体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仍会长期过度担心罹患重疾,因而反复寻求不同医生的意见或要求重复检查。然而,一些不必要的身体检查不仅无法缓解忧虑,还可能因检查引致额外的心理负担,甚至诱发一些并发症。
•转化症 (Conversion Disorder):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肌肉活动功能或五官感觉障碍的情况,但这些症状无法归因于任何身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典型症状包括肌肉乏力麻痹、吞咽困难(如喉球症)、不自主的肌肉震动、步态不稳、失声、失语或非脑痫发作。
•心理因素影响生理状况 (Psych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medical conditions):常见例子包括长期压力导致血压高,以及偏头痛、肠易激综合症和纤维肌痛等功能障碍。
香港常见的身心症
临床经验上,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香港普遍的身心症之一,患者通常因压力或焦虑而出现腹痛、腹胀或排便异常。此外,偏头痛、乏力疲倦和非心脏性胸口不适等也是香港常见的身心症症状。
身心症的主要诱因有哪些?
身心症的成因分为个人和环境因素。首先,个人心理性格方面,容易敏感焦虑的性格特点会较容易患上身心症。另外,压力或情绪困扰会对大脑功能产生影响,特别是影响控制压力反应的边缘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这些心理压力会导致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比如皮质醇水平的升高,进而影响身体的正常运作。
其次,社会因素也在身心症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急速的生活节奏、高压的工作环境、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或经济压力会加剧心理负担,并间接影响身体健康。
哪些职业的人更容易受身心症所困?个人性格、突发事件与适应能力如何影响心理健康?
医学研究尚未证实特定职业与身心症存在必然关联,但长期的职场压力确实为已知风险因素。不过,个人对压力的适应能力会受到性格特质与成长背景影响,一些突发性的重大压力事件亦有机会成为诱发身心症的导火线。
事实上,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压力与变故,日常建立有效的压力调适机制、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健康状态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是整体健康的基石,唯有身心双重健康,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健康状态。
针对身心症的治疗策略,应以改善身体症状为先,还是优先调节心理状态?
身心症治疗需要采取整合性策略,同步处理生理症状与心理压力。选用镇痛剂或肠胃药去缓解生理症状不适的同时,接受精神评估以分析心理压力来源或诱发因素,并结合精神科药物和心理介入调节情绪。
▶ 急性期以稳定生理症状为先
•通过药物缓解最困扰患者的生理不适(如短期使用低剂量抗焦虑药改善失眠,或药物缓解胃部不适)
•若有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或需要处方情绪药物
•此阶段目标为打破「不适→焦虑→症状不适」的恶性循环,为后续心理治疗创造条件
▶ 并行心理介入措施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帮助患者认识对事情的认知和理解、情绪及行为三者间的关系,重建正面思维模式,从而达至改善情绪和建立正向思维和正确适应压力的处理方法
•压力管理技巧训练(如腹式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
▶ 长期调节生活方式
•透过精神心理评估,让患者认清自己情绪并了解压力来源,制定正面处理压力来源和适应方法
•规律运动(如太极、瑜伽)可调节自律神经平衡,促进多巴胺分泌改善情绪
•固定睡眠和起床时间,让身体形成稳定生理时钟,同时能降低疼痛敏感度
•均衡饮食,避免过度食用含咖啡因或刺激性食物
3405 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