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甚么会大便出血/痾血?是痔疮还是大肠癌?医生教从血便颜色看成因
见到大便有血,很多人第一时间联想到「痔疮发作」,但也可能暗藏着身体发出的其他重要警讯。不同颜色、性质的血便背后,可能隐藏着痔疮、肠道炎症甚至癌症等疾病,及早诊断才能守护健康。
大便为何带血?破解常见成因
血便通常源于消化道不同部位的损伤或病变。下消化道(如直肠、肛门)出血多呈鲜红色,常见于痔疮或肛裂,长期便秘、久坐或好食辛辣者更易发生。若血液混合粪便且呈暗红色,则需警惕大肠瘜肉、溃疡性结肠炎或肠癌等疾病。上消化道(如胃、十二指肠)出血则会因为血液氧化变黑,形成「沥青便」,可能源于消化性溃疡或胃癌。
另外,若大便呈墨绿色,可能因食物经小肠时被胆汁染成墨绿色,未来得及分解,伴随着肠道细菌感染发炎及腹泻,便会出现此类情况。如大便呈现灰白色,代表食物没经过胆汁染色,有机会是胆汁没有被分泌到肠胃里面,常见病因为胰脏癌、胆囊癌、胆道癌等。
痾血常见元凶有哪些?如何诊断?
痾血的常见元凶主要是痔疮,多因便秘用力导致血管破裂;但大肠瘜肉、消化道炎症或肿瘤同样危险。现代都市人饮食低纤、缺乏水分,加上压力过大,更易诱发问题。无论血量多少,都应该引起重视,切勿自行归咎「小毛病」而延误就诊。
发现大便出血应尽早求诊,医生或会通过详细问诊,了解患者病史后安排进行肛门指检、验血、验大便、X光检查或进行手术抽取组织样本进行化验;必要时,还可能进行大肠内窥镜检查,以观察出血之处,判断是否与其他大肠疾病有关。
如何预防血便?从饮食与生活习惯着手
预防血便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吃高纤维食物(如蔬菜、全谷类),少吃肉类和动物脂肪,配合饮用充足的流质饮品,有助于保持排便通畅,减少便秘与用力排便的肛门压力;保持规律运动,避免久坐,适量饮酒及戒烟。针对存在消化肠道病史的人士,应咨询医生考虑是否需要进行基因或内窥镜检查。
若大便长期出现异样,建议及早向主诊医生查询,遵循医生叮嘱进行相应检查,以确认病因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