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認識、治療與家長應對策略
在香港,兒童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的問題日益嚴重,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根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在 2019 - 2023 年進行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在6,082名 6 至 17 歲的在學兒童和青少年中,“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症” 的患病率達到了 10.2%,在各類常見精神疾病困擾中居於首位。1
從增長趨勢來看,情況也不容樂觀。香港大學的研究發現,全球 ADHD 個案及藥物使用量在過去 15 年顯著增長。在香港, ADHD 藥物的兒童使用量由 2001 年的每 2500 名兒童有 1 人用藥,增至 2015 年每 69 名兒童有 1 人用藥,增長了 36 倍 2。這一資料從側面反映出,香港 ADHD 兒童的數量在不斷上升,對接受藥物治療的需求也日益增長。
ADHD 的高發病率意味著在香港的每一間課室裡,都可能存在著受此病症困擾的兒童。這些兒童不僅在學習和生活中面臨諸多挑戰,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一定的壓力。然而,由於部分家長和教師對 ADHD 的認知不足,很多患病兒童未能及時得到診斷和治療,導致問題逐漸加重。
追根溯源:ADHD 的成因探尋
1. 遺傳密碼
遺傳因素在 ADHD 的發病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研究表明,ADHD 具有較高的遺傳度,約為 70%-80%。也就是說,如果家族中有親屬患有 ADHD,那麼孩子患此病的風險會顯著增加。此外研究亦發現,同卵雙胞胎(核基因一致)中若有一人患病,另一個的患病率高達 100%,而異卵雙胞胎的患病率則要低得多。3
2. 大腦發育的時差
從神經生物學角度來看,ADHD 患者的大腦結構和功能存在一些異常。大腦中與注意力、行為控制有關的區域,如前額葉皮層、背側前額葉皮層等發育可能不同於正常人,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的功能出現異常,影響大腦的資訊傳遞,進而導致孩子出現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使各種資訊無法有序傳遞和處理,最終造成孩子行為和注意力上的混亂。
3. 環境因素
懷孕期間接觸有害物質
煙草(包括二手煙)中的尼古丁會干擾胎兒腦部多巴胺系統的正常發育,而多巴胺系統對注意力調節起著關鍵作用。相關研究表明,孕期吸煙的婦女所生的孩子患 ADHD 的風險比普通兒童高出 2 至 3 倍4。酒精影響同樣不容小覷,即便只是少量飲酒,也可能對胎兒神經發育造成損害,引發 “胎兒酒精譜系障礙(FASD)”,其症狀與 ADHD 高度相似,如衝動行為和學習困難等。
環境毒素
除了煙草和酒精,環境中的毒素也會給胎兒帶來潛在風險。例如,孕期若處於高鉛環境,像老舊建築中含鉛的油漆、受污染的水源等,鉛元素會損害胎兒的神經系統,進而增加孩子患 ADHD 的可能性。此外,一些化學物質,如塑化劑中及有機磷農藥可能干擾內分泌系統,對胎兒腦部發育產生不良影響。
早產與低出生體重
早產(妊娠未滿 37 周)和低出生體重(<2.5 公斤)同樣是需要關注的問題。早產兒的腦部,特別是前額葉皮質可能尚未完全成熟,而前額葉皮質在日後對孩子的注意力與行為控制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其發育不完善可能導致孩子在這兩方面出現問題。研究發現,出生體重過低的兒童,ADHD 的發生率相對較高。
ADHD 兒童的日常表現
1. 與 「專注」 絕緣
ADHD兒童在學習時仿佛與專注絕緣,難以長時間聚焦於課本上的文字,常常看了幾行,思緒就飄向了別的地方。做功課時,也容易被周圍的細微動靜吸引,比如窗外小鳥的叫聲、客廳裡電視機的聲浪,都會讓他們停下手中的筆,望向聲音的來源。即使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像玩拼圖、砌積木,他們的專注時間也比同齡人短很多,總是玩到一半就跑去做別的事情。在課堂上,他們可能在桌子下面偷偷玩弄文具,或者望著窗外發呆,等到老師提問才回過神來,但根本不知道老師說過什麼。
2. 永動難止
這些孩子似乎擁有無窮無盡的能量,就像永遠停不下來的不倒翁。在課室裡,他們無法安靜地坐在座位上,不是不停地扭動身體,就是用腳踢前面的椅子,或者在座位上頻繁站起坐下,一刻也不得安寧。課間休息時,別的孩子可能只是在走廊上適度玩耍,他們卻會滿操場瘋跑、大聲喊叫,還會頻繁地打斷其他小朋友的遊戲。回到家裡也是如此,一會兒跳到沙發上,一會兒又在房間裡跑來跑去,很難安靜地待上一會兒。晚上睡覺前也可能在床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睡 。
3. 衝動的 「急先鋒」
衝動行事是 ADHD 兒童另一顯著的特點。在集體活動中,他們往往等不及輪到自己就衝上前去。例如玩遊戲時,還沒聽完遊戲規則就開始行動,導致遊戲無法正常進行。在與他人交流時,也常常打斷別人的對話,急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完全不顧及別人是否已經把說話講完。有些孩子甚至會在沒有思考後果的情況下,做出危險的行為,比如在馬路上突然奔跑、攀爬高處的欄杆等 。
ADHD 帶來的生活阻礙
1. 學業上的絆腳石
有研究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兒童在學業成績表現常出現長期低落的情況5。這主要是因為ADHD兒童在注意力持續性、選擇性注意力及抑制分心等方面存在顯著缺陷,導致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難以集中精神,影響學習效率和成績。
具體來說,ADHD兒童在認知功能上也常有障礙,包括短期記憶力不足、語言表達困難、組織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較弱,這些認知缺陷進一步影響他們的學業表現。研究顯示,ADHD兒童的學業成績通常落後同齡正常兒童約一年以上,且有相當比例的ADHD兒童同時伴隨學習障礙,這使他們在閱讀、書寫和數學等各科成績均低於平均水平 6。
此外,ADHD兒童因為情緒調節困難,常面臨挫折感、自尊心低落及情緒問題,這些情緒困擾也會對學業產生負面影響,進一步加劇學習成績的低落。長期學業成績不理想可能導致缺勤率和輟學率增加,影響其未來的教育和職業發展。
2. 社交如作戰
同輩排斥與社交不成熟:約有50%至60%的ADHD兒童會遭受同輩排斥,遠高於一般兒童的13%至16% 7。他們在初次社交互動中往往很快被同輩排斥,進而失去練習和改善社交技巧的機會,形成惡性循環。
社交行為問題:ADHD兒童常表現出支配性、干擾性、固執、易怒、爭辯、易挫折、注意力不集中及違反遊戲規則等行為,導致他們在遊戲和團體活動中被排斥。
社交技能缺陷:ADHD兒童在理解和運用非語言(如眼神、表情、肢體語言)及語言溝通技巧方面存在困難,影響他們建立和維持友誼的能力。他們在等待輪流、控制情緒和專注回應等執行功能上也較同齡人落後,約延遲30%。
情緒調節與拒絕敏感:ADHD兒童對拒絕和批評特別敏感,情緒調節困難使他們在社交中容易產生挫折感和自尊心低落,甚至可能避免社交場合。
3. 家庭關係繃緊的導火線
ADHD兒童的症狀和行為問題往往反映出父母之間未解決的衝突與矛盾,這些家庭內部的緊張關係會持續影響孩子的行為表現和情緒狀態。許多家庭中,父母與孩子之間形成固定且僵化的三角關係,常見一方父母與孩子結盟,另一方則疏離或對抗,這種不平衡的家庭結構使ADHD症狀持續甚至惡化。
教養ADHD兒童的父母常經歷一個不斷循環的「壓力與調適」過程。面對孩子層出不窮的挑戰,父母常感挫折與無力。然而,在專業治療及支持下,大部分父母能逐漸達到自我肯定,改善親子關係,但這個調適過程漫長且充滿挑戰。
家長同行:與孩子攜手戰勝 ADHD
1. 理解
家長首先要深刻認識到,孩子患上 ADHD 並非他們故意調皮搗蛋,而是大腦神經發育出現了問題 ,他們也在努力控制自己,卻常常力不從心。當看到孩子做作業時頻繁走神、坐不住,家長不應立刻大發雷霆,而是要換位思考,嘗試理解孩子的困境。
2. 陪伴
家長應盡可能多地陪伴孩子,積極參與到孩子的治療過程中 。比如,和孩子一起參加行為療法的訓練課程,在日常生活中,按照治療方案,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 。當孩子在訓練中遇到困難想要放棄時,給予他們堅定的支持和鼓勵 。
3. 學習的智慧
家長還需要主動學習 ADHD 的相關知識和行為管理技巧,這是更好地應對孩子問題的關鍵 。可以通過閱讀專業書籍、參加家長培訓課程、與其他 ADHD 孩子的家長交流經驗等方式,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水準和應對能力 。
4. 積極就醫
研究與臨床報告發現,ADHD的心理治療通常與藥物治療結合使用,能帶來更佳的長期療效。對於不同年齡層,治療策略會有所調整,例如幼兒以行為治療為主,學齡兒童及青少年則建議結合藥物與心理治療。因此當父母懷疑孩子可能患有 ADHD病症,應積極面對,及時尋求專科醫生的協助。
參考資料:
3. & 4. https://paed.hku.hk/en1/KE/Newspaper/2025-01-13/
5.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6541488/
6. https://www.ha.org.hk/kch/adhd/study-parent.html
7. 蔡明富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
ttps://rc052.ndhu.edu.tw/var/file/89/1089/img/237/east12-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