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情緒在說話——認識身心症
身心症
我們的身體狀況和心理健康是息息相關的。例如,在入考場前,我們或許曾經歷肚痛或腸胃不適的癥狀,這是由於焦慮情緒會引發相應的身體反應。然而,假如以上身體不適和焦慮的情況持續出現,並對我們日常生活造成影響,那便有機會是患上身心症。身心症(psychosomatic disorder)是由壓力引起的疾病,壓力的來源可能由心理、環境和社會因素造成。當人們長期處於焦慮、抑鬱及壓力之下,大腦會不知不覺中影響身體的內分泌、自律神經及免疫系統,繼而影響身體的各種器官,導致身體出現各種生理症狀。
身心症成因
身心症的成因,有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 長期承受過重心理壓力
- 環境影響或自身情緒受到忽略或壓抑
- 對身體感覺(尤其是疼痛)過度敏感
- 遺傳因素
身心症常見症狀
身體症狀:出現一個或多個持續影響腸胃、耳鼻喉、心臟等方面的症狀,通常持續六個月或更長時間,並且沒有明確的醫學解釋。癥狀對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很大的影響。
- 腸胃方面:腸易激綜合症、腹痛、胃痛等
- 耳鼻喉方面:耳鳴、喉嚨異物感(「喉球症」)、反覆頭暈等
- 心臟方面:原發性高血壓、偏頭痛、呼吸困難
- 骨科方面:肩頸痛、腰背痛等
- 泌尿生殖系統方面:小便疼痛不適、經痛、經期紊亂等
精神症狀:除身體症狀外,患者亦有可能出現焦慮、抑鬱或酒精依賴的問題,對生活造成極大影響。
身心症的診斷
診斷是根據國際精神和行為障礙分類(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的診斷條件而作出。精神科醫生會透過深入評估各種身體和心理症狀,以及了解其成因。醫生亦有可能建議進行一些適當的身體檢查,以排除某些可能同時存在的身體問題。
身心症治療方法
- 拆解壓力源頭:精神科醫生會透過評估和輔導,了解壓力的成因和背後的心理困擾,從而協助患者運用正向心理方法去面對和處理壓力。心理治療的目的在於幫助病人調整思維與行為模式,並且加強對自己的身體和情緒狀態的意識。放鬆練習、呼吸練習、靜觀練習和認知行為治療等都是治療身心症的有效方法。
- 調整生活習慣: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均衡飲食,從而增強身體抗壓能力。
- 使用藥物治療:根據具體症狀使用相應的藥物緩解症狀,例如血清素或調節神經功能藥物、緩解腸胃不適藥物等。精神科醫生亦會提供個人化的專業支援及治療。
溫馨提示:打破偏見,唔好自己「死頂」!
身心症並非「假病」,而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警號!如果身體長期無故不適,經醫生診斷和檢查後證實並無身體疾病,有可能是情緒在「按救命鐘」!應及早尋求治療,避免惡化。若您或身邊人出現不明原因的身體不適,應多加鼓勵面對,尋求專業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