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妥瑞氏症——接納與理解是治療的起點
妥瑞氏症(Tourette Syndrome)是一種慢性神經生理疾病,患者的肌肉會出現突發、快速和不由自主的抽動,主要分為運動型抽動(如眨眼、面部抽動等)及語聲型抽動(如清喉嚨、吼叫等)。這些症狀通常在兒童時期開始出現,平均症狀出現年齡約為7歲兒童,並可能隨著成長而變化。
主要成因
- 遺傳因素:研究顯示,妥瑞氏症與遺傳有關。若家族裡有直系親屬罹患此症,其他家庭成員的患病風險會有所上升。
- 腦部化學失衡:大腦中某些神經傳遞物質(如多巴胺)失衡。
- 環境因素:如孕婦在孕期受到感染或接觸有害物質(例如吸煙),可能影響胎兒腦部發育。
妥瑞氏症常見症狀
妥瑞氏症的主要症狀表現為抽動(Tic),即患者反復出現不自主運動或發出聲音。其症狀可劃分為動作性抽動與聲語型抽動,常見類型如下:
- 簡單聲語型抽動:患者會快速地發出無意義的聲音及嘈雜聲響,如清喉嚨聲、咳嗽聲、尖叫聲、或鼻息聲等。
- 複雜聲語型抽動:表現為較有意義且形式多樣的言辭、音節或慣用話語,像重複他人所說的話,甚至口出污言穢語。
- 簡單動作性抽動:呈現臉部肌肉、手腳以及關節等部位突發、短暫且無意義的不隨意運動,如眨眼睛、歪嘴巴、搖頭晃腦、點頭、聳肩、拍手、跺腳、收腹鼓腹、吐口水等。
- 複雜動作性抽動:動作緩慢且長時間持續固定,看似帶有某種快目的,如持續注視某一物件、觸碰物品或他人、跺腳、反復書寫、或做出不雅動作。
- 感覺或心理上的抽動:在即將發生抽動前,通常會出現徵兆,也就是所謂的前兆性衝動。例如,因眼皮酸澀而引發眨眼,有時還會感覺到緊綳感、肌肉緊張以及刺痛等。
臨床研究顯示,妥瑞氏症患者常常伴有其他精神科共病情況,例如約 50% 的妥瑞氏症患者合併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約 30% 合併強迫症。因此,醫生在診症時時需要為患者作出全面的精神情緒行為評估。
妥瑞氏症治療策略
家長、老師和社會的理解與支持不可或缺,應以鼓勵取代責備,營造包容的環境,緩解其內心的焦慮與壓力。治療上需多管齊下,常見的治療方法如下:
- 藥物治療: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多巴胺受體阻滯劑等,調節神經傳導物質,舒緩症狀。並且治療共病,如過度活躍症和強迫症等
- 行為療法:如習慣逆轉訓練,協助患者察覺前兆,並以替代行為抑制抽動。
妥瑞氏治療方向以緩解症狀為目標。倘若小朋友因妥瑞氏症出現嚴重不適,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受到明顯影響,甚至干擾到他人,家長就應及時與醫生溝通,探討孩子是否需要接受治療,並接受定期跟進檢查。
迷思解答:
1. 妥瑞氏症多發於孩童,隨著年齡漸長會慢慢消失,因此我們毋須理會? | 約30%-40%的病人長大後症狀會消失,但仍有部分病人的症狀會持續到成年後。 |
2. 妥瑞氏症會傳染,我們不應該與患者接觸? |
妥瑞氏症並非傳染病,不具有傳染性,妥瑞氏症患者不應被孤立。 |
3. 抽動即癲癇? |
抽動與癲癇是兩種不同的腦神經疾病,抽動症病人一般只是個別肌肉受影響,而癲癇源於腦部電波異常。 |
4. 妥瑞氏症小孩發出怪聲、擠眉弄眼等行為是故意搗蛋? |
抽動症發作並非患者能控制,儘管短時內可抑制抽動,但後續會更激烈地抽動。因此家長應多理解,避免責難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