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症解析:頭痛腹瀉找不到原因?你可能患上了身心症!
在香港這個節奏快速的都市,越來越多人面臨沉重的精神壓力,精神健康問題日趨普遍。長期的心理壓力可能引發「身心症」,這是一種心理因素與身體症狀相互影響的疾病。香港專科精神科醫生分享了身心症的成因、症狀與治療策略。
什麼是身心症?
身心症指的是一種由心理壓力直接導致生理功能障礙的疾病。患者會感受到真實的身體不適,如持續頭痛、胃腸不適或心悸,但經過詳細檢查卻無法找到明確的生理原因。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身心症的特點包括患者對身體症狀過度關注和擔憂,這種焦慮往往超出症狀本身的嚴重程度,且影響日常生活。若症狀持續6個月以上,可能就屬於身心症。
常見的身心症類型
- 軀體症狀障礙症:患者有一種或多種身體症狀,但他們的焦慮和行為反應遠超出身體狀況本身,常伴隨抑鬱症狀。
- 疾病焦慮障礙症:雖無明顯身體症狀或症狀輕微,但患者持續擔心自己罹患重病,常反覆尋求醫療檢查。
- 轉化症:患者出現神經系統或肌肉功能障礙,如肌無力、吞嚥困難、失語等,但無明顯生理原因。
- 心理因素影響生理狀況:例如長期壓力影響高血壓控制、偏頭痛或腸易激綜合症等。
醫生會詳細了解病史並排除其他身體疾病,若症狀與檢查結果不符,需考慮心理因素的影響。
身心症常影響哪些身體系統?有哪些典型症狀?
身心症常累及心血管系統(如心悸、胸悶)、胃腸系統(腹痛、腹脹、腸易激綜合症)、自律神經系統(頭暈、疲勞、多汗)、呼吸系統(氣促、過度換氣)、皮膚(濕疹、皮疹)及肌肉骨骼系統(肌肉緊繃、慢性疼痛)等。
患者常見的症狀包括慢性疲勞、睡眠障礙、食慾不振、頭痛及不明原因的疼痛等。這些症狀嚴重影響生活質素,但常規檢查卻無法解釋。
在香港,腸易激綜合症特別普遍,患者多因壓力或焦慮引發腹痛和排便異常。偏頭痛、乏力及非心臟性胸痛也是常見的身心症表現。
身心症的成因
身心症形成原因複雜,既有個人心理因素,也有環境影響。個人性格如敏感、多慮者較易受影響;長期壓力會影響大腦控制壓力反應的系統(如HPA軸),導致內分泌及神經功能紊亂。社會環境中,快節奏生活、高壓工作、不穩定人際關係或經濟壓力均會加重心理負擔,促使身心症發生。
如何分辨是心理因素還是身體疾病?以胃痛為例
胃痛等症狀需由家庭醫生或腸胃科醫生評估,進行病史詢問及身體檢查,必要時安排胃鏡等檢查。若檢查結果與症狀不符,且患者對症狀焦慮過度,需考慮身心症可能。舉例來說,一名小學教師A女士反覆胃痛,胃鏡顯示輕微胃炎,但胃痛未改善且伴隨明顯焦慮與失眠。經精神科評估後發現,她的身體症狀與心理壓力密切相關。經藥物治療及心理輔導後,症狀逐漸緩解。
併發症與延伸問題
反覆進行不必要的身體檢查可能帶來副作用,未妥善處理的焦慮或抑鬱會導致情緒惡化,影響患者生活。
治療策略:身體症狀與心理壓力如何並重?
身心症治療需同時關注身體與心理:
- 急性期:使用藥物控制身體不適(如止痛藥、抗焦慮藥),緩解焦慮、失眠等症狀,打破不適與焦慮的惡性循環。
- 心理介入:認知行為治療幫助患者調整錯誤認知及壓力應對,並透過壓力管理技巧(如腹式呼吸、肌肉放鬆)緩解症狀。
- 生活方式調整:規律運動(如瑜伽、太極)、改善睡眠衛生及均衡飲食有助身心健康。
哪些職業較易受身心症影響?
目前尚無明確證據指出特定職業與身心症直接相關。任何職業均可能因面臨壓力而誘發身心症。重要的是學習正確的壓力管理,關注心理健康。
正如世衛組織總幹事所言:「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真正的健康。」身心健康同等重要,是全面健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