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
| info@specialists.hk | 3405 8288 |
日間醫療中心牌照:DP000305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診斷、治療與照顧建議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屬於常見的神經發展障礙,全球約有5%的兒童和2.5%的成人受其影響。及早診斷與適切治療能有效提升患者生活品質。照顧ADHD患者的家長和監護人面臨不少挑戰,因此掌握相關知識及應對技巧十分重要。本文由香港精神科專科醫生詳述ADHD的診斷流程、治療方法,並提供照顧者實用指導。

 

ADHD的診斷

ADHD是一種以注意力缺陷、多動及衝動行為為主要特徵的神經發展障礙,症狀通常自兒童期開始,部分患者持續至成年。診斷依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或《國際疾病分類》(ICD)標準,由專業醫師透過全面評估作出。

 

症狀主要分為三大類:

  • 注意力不足:如容易分心、拖延、難以完成任務等;
  • 多動:表現為坐不住、說話過多等;
  • 衝動:難以等待、頻繁打斷他人等。

 

這些症狀需在兩個或以上不同環境(如家庭、學校)明顯出現,且對學業、社交或日常生活造成影響。醫生同時會排除其他可能導致類似症狀的疾病,例如焦慮症、抑鬱症或學習障礙。

ADHD的診斷屬臨床判斷,無須血液檢查或腦部掃描。診斷程序包括與家長、教師及主要照顧者面談,了解病童的發展狀況和行為表現,並可能運用標準化評估工具輔助。成人ADHD診斷則需評估當前症狀、童年病史及對日常功能的影響。

 

ADHD的治療方法

治療方式涵蓋藥物治療、行為療法及環境調適,醫生會根據患者症狀嚴重度訂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1. 藥物治療

藥物是中重度ADHD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分為:

  • 中樞神經興奮劑(如鹽酸甲酯,Methylphenidate):透過提升多巴胺及去甲腎上腺素的水平,改善注意力與衝動控制。藥效通常半小時至一小時內出現,分短效(約4小時)、中效(約8小時)及長效(約12小時)等版本。副作用可能包括食慾減退、頭痛及失眠,多可透過調整劑量或服藥時間緩解。
  • 非興奮劑(如托莫西汀,Atomoxetine):適用於不能使用興奮劑者或配合其他療法使用,藥效約需4至6星期才能發揮作用,維持24小時。副作用與中樞神經興奮劑相似。

 

2. 行為治療

行為治療為重要輔助,尤以兒童效果顯著,治療包括:

  • 技能訓練
    • 社交技能與執行能力訓練:協助改善人際互動,提升組織及情緒管理能力。
    • 家長管教訓練:例如正向管教和獎勵系統,鼓勵孩子良好行為。懲罰方面建議使用隔離或取消獎勵的方法,避免責罵。
    • 教師培訓:理解學生特殊需求,提供適當課堂的協助。
  • 行為管理
    減少環境干擾、設置時間提醒及適度運動,幫助集中注意力及提升組織能力。
  • 認知行為治療(CBT
    主要適用成人,協助識別和改變負面思考模式,改善情緒管理能力。

 

3. 教育與環境調整

學校與家庭應為ADHD患者營造關愛和包容的環境。學校可實施包容措施及行為獎勵系統,家長則可透過規律作息、安排適當運動及鼓勵孩子發展長處,幫助提升自信和建立良好生活習慣。

 

4. 心理輔導及家庭支持

ADHD對患者和家屬均帶來壓力,心理輔導能協助大家更有效應對挑戰。加入家長支持小組或尋求諮詢,有助分享經驗,提升照護能力。

 

照顧者建議

照顧ADHD患者不易,照顧者亦需注重自身身心健康,適時尋求家人及專業支援,建立正確觀念和應對策略,促進家庭和諧。

1. 學習與理解疾病
瞭解ADHD的特徵及成因,接受治療是幫助孩子的關鍵。家人、親友和社會亦需要對ADHD有所認識,避免誤將行為問題簡化為管教不當。

 

2. 建立規律的日常生活

ADHD患者較適應清晰的結構和規律的環境,家長可利用固定作息及視覺日程協助時間管理。

 

3. 運用正向管教鼓勵孩子
建立正強化系統,並適時給予表揚與獎勵,激發孩子潛能。

 

4. 情緒管理與良好溝通
照顧者需調節自身情緒,保持耐心,與孩子溝通時使用簡短、清晰的語言,避免責備。

 

5. 尋求專業協助及資源
家庭、學校與醫療團隊協同合作,制定合適支持計劃。家長可參與支持團體,減輕孤獨感並獲得實用建議。

 

6. 關注照顧者自身需求
長期照護ADHD患者可能導致疲勞,應尋找喘息機會,如參與興趣活動或接受親友幫助,保持身心健康。正向面對挑戰,與孩子共同成長,攜手迎接美好未來。

 

 

查看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