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
| info@specialists.hk | 3405 8288 |
日間醫療中心牌照:DP000305

身體無故不適,可能是情緒在發出警訊!醫生詳解身心症的成因、症狀與治療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急促,壓力無處不在,不少市民的心理健康面臨考驗。根據2022年香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逾半數市民的心理健康狀況未達理想水平,並且精神狀況良好的人數顯著下降。身心症患者往往因心理壓力誘發或加劇身體不適,形成心理與生理相互影響的惡性循環。本文由香港精神科專科醫生,為大家深入解析身心症相關問題。

 

什麼是身心症?

當身體不適持續出現,且伴隨焦慮情緒,影響日常活動時,可能罹患身心症。身心症(psychosomatic disorder)是因心理壓力引發的疾病,壓力來源可能來自個人心理狀態、環境或社會因素。長期處於焦慮、抑鬱或壓力狀態,會干擾大腦調控內分泌、自律神經和免疫系統,進而干擾身體各器官的正常運作,產生生理症狀。

這類症狀無法用傳統醫學理論或檢查結果完全解釋,患者常因身體不適而焦慮不安,頻繁求醫或接受多項檢查,卻往往無法明確診斷,甚至因過度檢查引起副作用,陷入身心惡性循環,心理負擔加重。

 

身心症是否需排除抑鬱、焦慮等心理疾病後才確診?

身心症的診斷不必先排除抑鬱症或焦慮症。舉例而言,腸易激綜合症(IBS)患者若同時伴隨焦慮或抑鬱症狀,兩者診斷可同時存在,且都需接受治療。

 

身心症常見症狀有哪些?是否影響日常生活才算身心症?

身心症症狀多樣,包括頭痛、胃痛、不明原因疲倦等。這些症狀雖無明顯器質性病變,但可能嚴重干擾患者的生活。由於症狀與其他身體疾病相似,患者通常須經過多項檢查排除其他原因,才能確診身心症。若出現持續不適,建議及早求醫,進行相關檢查以釐清病因。

 

  • 腸胃方面:腸易激綜合症、腹痛、胃痛等;
  • 耳鼻喉方面:耳鳴、喉嚨異物感(「喉球症」)、反覆頭暈等;
  • 心臟方面:心口不適、頭痛、呼吸困難等;
  • 骨科方面:肩頸痛、腰背痛等;
  • 泌尿及生殖系統方面:小便或下體不適等。

 

若身心症沒有適當治療,可能帶來哪些問題?

患者若反覆接受非必要及侵入性檢查,可能面臨檢查帶來的副作用和併發症。若伴有焦慮或抑鬱症狀未獲妥善處理,病情可能惡化,情緒問題加重。

 

醫生如何判斷是否患有身心症?

精神科診斷根據國際精神和行為障礙分類(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或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的標準。醫生會詳細評估患者的身體與心理狀況,了解症狀成因。通常會透過問診了解身體不適及心理狀態,評估是否存在焦慮、抑鬱或其他心理問題,並建議進行必要的身體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若檢查結果無法解釋症狀,且症狀與情緒壓力相關,診斷身心症的可能性即會提高。

 

如何治療身心症?

身心症的治療需要患者、家人及醫療團隊密切合作,涵蓋藥物與非藥物療法。

  • 心理治療:透過放鬆訓練、呼吸練習、正念靜觀及認知行為治療(CBT)等方法,協助患者調整思維及行為模式,提升對身體與情緒的覺察,減輕生理不適與心理壓力,提高功能表現。
  • 藥物治療:針對身體不適可使用止痛藥或舒緩腸胃不適藥物;針對心理症狀則可能使用抗抑鬱藥物,減輕焦慮與抑鬱。
  • 生活方式調整:保持規律作息、充足睡眠、均衡飲食與適量運動,有助促進身心健康與恢復。

 

如何預防身心症復發?

避免身心症復發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 壓力管理:透過冥想、運動及放鬆練習培養正向思維,降低負面情緒與壓力。
  • 認識與調適壓力:辨識個人壓力源,適當調整心態、環境及工作節奏。
  • 愛惜自己與規律生活:建立正面興趣,維持良好社交,均衡飲食及穩定睡眠。
  • 配合治療與定期覆診:配合醫師治療方案,定期覆診,及時調整。
  • 家人支持與社會支持:家屬以理解和支持的態度與患者溝通,避免責備,協助建立信心。患者及家人亦可參加支持團體或教育講座,增強心理韌性及獲取正確資訊。

 

 

查看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