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无故不适,可能是情绪在发出警讯!医生详解身心症的成因、症状与治疗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急促,压力无处不在,不少市民的心理健康面临考验。根据2022年香港精神健康指数调查,逾半数市民的心理健康状况未达理想水平,并且精神状况良好的人数显著下降。身心症患者往往因心理压力诱发或加剧身体不适,形成心理与生理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本文由香港精神科专科医生,为大家深入解析身心症相关问题。
什么是身心症?
当身体不适持续出现,且伴随焦虑情绪,影响日常活动时,可能罹患身心症。身心症(psychosomatic disorder)是因心理压力引发的疾病,压力来源可能来自个人心理状态、环境或社会因素。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或压力状态,会干扰大脑调控内分泌、自律神经和免疫系统,进而干扰身体各器官的正常运作,产生生理症状。
这类症状无法用传统医学理论或检查结果完全解释,患者常因身体不适而焦虑不安,频繁求医或接受多项检查,却往往无法明确诊断,甚至因过度检查引起副作用,陷入身心恶性循环,心理负担加重。
身心症是否需排除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后才确诊?
身心症的诊断不必先排除抑郁症或焦虑症。举例而言,肠易激综合症(IBS)患者若同时伴随焦虑或抑郁症状,两者诊断可同时存在,且都需接受治疗。
身心症常见症状有哪些?是否影响日常生活才算身心症?
身心症症状多样,包括头痛、胃痛、不明原因疲倦等。这些症状虽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但可能严重干扰患者的生活。由于症状与其他身体疾病相似,患者通常须经过多项检查排除其他原因,才能确诊身心症。若出现持续不适,建议及早求医,进行相关检查以厘清病因。
- 肠胃方面:肠易激综合症、腹痛、胃痛等;
- 耳鼻喉方面:耳鸣、喉咙异物感(「喉球症」)、反复头晕等;
- 心脏方面:心口不适、头痛、呼吸困难等;
- 骨科方面:肩颈痛、腰背痛等;
- 泌尿及生殖系统方面:小便或下体不适等。
若身心症没有适当治疗,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患者若反复接受非必要及侵入性检查,可能面临检查带来的副作用和并发症。若伴有焦虑或抑郁症状未获妥善处理,病情可能恶化,情绪问题加重。
医生如何判断是否患有身心症?
精神科诊断根据国际精神和行为障碍分类(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或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的标准。医生会详细评估患者的身体与心理状况,了解症状成因。通常会透过问诊了解身体不适及心理状态,评估是否存在焦虑、抑郁或其他心理问题,并建议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若检查结果无法解释症状,且症状与情绪压力相关,诊断身心症的可能性即会提高。
如何治疗身心症?
身心症的治疗需要患者、家人及医疗团队密切合作,涵盖药物与非药物疗法。
- 心理治疗:透过放松训练、呼吸练习、正念静观及认知行为治疗(CBT)等方法,协助患者调整思维及行为模式,提升对身体与情绪的觉察,减轻生理不适与心理压力,提高菜单现。
- 药物治疗:针对身体不适可使用止痛药或舒缓肠胃不适药物;针对心理症状则可能使用抗抑郁药物,减轻焦虑与抑郁。
-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充足睡眠、均衡饮食与适量运动,有助促进身心健康与恢复。
如何预防身心症复发?
避免身心症复发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 压力管理:透过冥想、运动及放松练习培养正向思维,降低负面情绪与压力。
- 认识与调适压力:辨识个人压力源,适当调整心态、环境及工作节奏。
- 爱惜自己与规律生活:建立正面兴趣,维持良好社交,均衡饮食及稳定睡眠。
- 配合治疗与定期覆诊:配合医师治疗方案,定期覆诊,及时调整。
- 家人支持与社会支持:家属以理解和支持的态度与患者沟通,避免责备,协助建立信心。患者及家人亦可参加支持团体或教育讲座,增强心理韧性及获取正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