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的診斷、治療方法及照顧者指引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展性障礙。據統計,全球約有5%的兒童和2.5%的成年人患有ADHD。早期診斷和適當治療可以顯著改善ADHD患者的生活質素。然而,照顧ADHD患者的家長或監護人也面臨許多挑戰,因此掌握相關知識與應對策略至關重要。以下文章將由香港專科精神科專科醫生與大家詳細探討ADHD的診斷、治療方法,並給照顧者提供實用指引。
一、ADHD的診斷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展性障礙,主要特徵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及衝動行為。病徵在兒童期開始,而且可能持續至成年。ADHD的診斷需依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或《國際疾病分類》(ICD)中的標準,並由專業醫生進行全面評估。
ADHD的症狀分為三個方面,包括:注意力不足、多動和衝動行為。注意力不足的表現包括容易分心、做事拖延、難以完成任務等;多動表現為無法安靜待著、說話過多等;衝動則表現為難以等待輪流、經常打斷他人等。這些症狀需要達至一定數量,持續一段時間,且在兩個或以上的環境中(如學校與家中)表現明顯,並對學業、社交或家庭生活造成困擾,才能診斷為ADHD。此外,醫生需排除其他可能引發類似症狀的疾病,如焦慮、抑鬱或學習障礙等。
ADHD的診斷是一個臨床診斷,意思是依據病歷和臨床觀察,並不需要抽血或腦掃描檢查作診斷。診斷過程通常包括與家長、經常照顧者和教師的訪談,從而了解孩子的成長狀況、情緒行為模式、有關ADHD的病徵、孩子在家庭和學習上的問題與其影響程度。醫生亦可能使用一些標準化評估工具以輔助診斷,亦會對孩子作出臨床觀察。至於對成年人ADHD的診斷評估,醫生除了了解成人現時有關ADHD的病徵外,亦需要評估有否其他精神情緒病徵,回顧患者的童年症狀是否符合ADHD標準,並且評估症狀對目前功能的影響程度。
二、ADHD的治療方法
ADHD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及環境調整。某些患者可能利用行為治療已經對病徵有一定改善。因此,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制定個人化的治療計劃。
1. 藥物治療
藥物是治療ADHD的核心方法,特別適用於中重度患者。常用藥物分為以下兩類:
- 中樞神經興奮劑:如鹽酸甲酯(Methylphenidate)。這些藥物可提升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水平,改善注意力和衝動控制,從而改善他們的人際關係及學習進度。服藥後大概半小時至一小時便會發揮作用。可以分為短效藥(4小時)、中效藥約(8小時)和長效藥(12小時)。常見的藥物副作用包括:食慾不振、頭痛和失眠等。藥物副作用一般可以循着調節藥物劑量和服藥時間處理。
- 非興奮劑:如托莫西汀(Atomoxetine),一般使用於不適合使用興奮劑的患者,或與其他治療方式結合使用。這種藥物需要4至6星期發揮藥效,藥效維持24小時。常見的副作用和中樞神經興奮劑相似。
2. 行為治療
行為治療是ADHD的重要輔助療法,特別適用於兒童患者。行為治療包括技巧訓練和行為管理:
技巧訓練
社交技能和執行力訓練: 社交技能訓練幫助孩子學習與朋輩互動,改善人際關係。而執行能力訓練則協助孩子提升組織能力和行為情緒管理能力。
家長管教訓練: 正向管教與獎勵系統:家長在家中可以多留意,並且讚賞孩子良好的行為。配合行為表格和獎勵制度,鼓勵孩子完成目標行為(如安靜完成作業)並給予獎勵。另外,家長可以訂立清晰和具體目標,例如:能20分鐘內安靜完成溫習,便能夠記錄在行為記錄表上,或者即時給予獎勵。如需要懲罰時,可利用隔離(time out)或失去獎賞的方法代替責罵。
老師培訓: 了解孩子的特殊教育需要,在課堂安排或學習上提供適當的協助。
行為管理: 例如減少環境滋擾、給予時間提示和適當運動,也可增強專注力;另外,利用時間表和活動清單提醒要做的事情以改善組織力。
認知行為治療(CBT):特別適合成年人,幫助患者識別與改變負面思考模式,提升情緒管理能力。
3. 教育與環境調整
在學校和家庭環境中,為ADHD患者提供結構化支持非常重要。學校可以提供一個包容和關愛的環境,協助孩子成長。另外,學校和家庭可互相配合,結合行為獎勵制度,給予學童明確指導,並使用視覺提示協助學生完成任務。家長則可透過制定規律的作息表,安排適當運動和發掘孩子的長處,從而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正確的人生觀和穩定的日常生活快模式。
4. 心理輔導與家庭支持
ADHD對患者和家庭均帶來壓力,作為照顧者也需要留意自己心理狀況。心理輔導能幫助患者及家屬更好地應對挑戰。家長或照顧者支持小組或諮詢服務也有助於分享經驗與策略,提升應對能力。
三、給照顧者的指引
照顧ADHD患者可能充滿挑戰,照顧者更需要照顧自己身體和心理的需要。有需要時應尋求家人的協助和專業支援,從而建立正確的觀念與策略,能使家庭生活更加和諧。
- 了解病情與自我教育
能夠接納和積極接受治療是幫助孩子的第一步。了解ADHD的特徵、成因與治療方法是關鍵。家人、親友和社會亦需要對ADHD有所認識,除了了解患者之餘,亦需要支援照顧者,避免將孩子的行為問題純粹歸咎於管教的問題。家長可以了解和接納孩子的行為特質,理解孩子的學習和行為並非「故意」或「懶散」,並積極尋求專業支持。 - 建立結構化的日常生活
ADHD患者對清晰的結構和規律的環境反應較好。家長可以設立固定的作息時間,並透過視覺化日程表幫助孩子管理時間。 - 利用正向管教激勵孩子
每一位小孩子都是獨特和具有個人潛能的。家長可透過正向管教,建立正強化系統,鼓勵孩子完成特定行為目標。例如,將每天的任務分解為簡單步驟,並在完成後給予適當的讚美或獎勵。 - 管理情緒與溝通方式
ADHD患者常因行為失控而引發衝突,孩子的行為和學習問題也時常有所起伏,為家庭帶來壓力。家長可以多留意自己的情緒需要和壓力管理,學會控制自身情緒,保持耐心和冷靜。與孩子溝通時,應使用簡短、清晰的語言,並避免過多指責或批評。 - 尋求專業支持與資源
ADHD的治療需要家庭、學校與專業團隊的合作。家長可以配合與教師或醫生溝通,共同制定適合孩子的支持計劃。此外,參加支持小組有助於減少家長的孤獨感並獲取實用建議。 - 關注照顧者的自身需求
長期照顧ADHD患者可能導致家長感到疲憊或壓力過大。家長應適時尋求喘息機會,例如參加興趣活動或請求其他家庭成員的支持,以維持身心健康。另外,保持正向思維,和孩子一同學習成長。縱使有困難,但是一家人一同克服困難過後,彩虹和美好的將來總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