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
| info@specialists.hk | 3405 8288 |
日間醫療中心牌照:DP000305

深蹲與痔瘡的關係

痔瘡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尤其在長時間久坐、不良飲食習慣以及某些運動的影響下,發病率逐年上升。其中,深蹲這項訓練動作因其獨特的生理影響,經常被討論與痔瘡的關聯性。本文將從專業角度探討深蹲與痔瘡的關係,以及相關的成因、治療與預防方法。本期邀請到香港專科外科專科醫生幫助讀者深入了解這一常見但容易被忽視的健康問題。

 

Q1. 為何深蹲會誘發痔瘡?屬於哪一類痔瘡?

深蹲是一項針對下半身肌群的力量訓練,動作過程中需要穩定的核心控制和重力負荷,這會導致腹內壓明顯增加。當腹內壓升高時,盆腔內的血液回流可能受到阻礙,尤其是直腸和肛門周圍的靜脈叢壓力增大,長期如此可能導致靜脈血管擴張,形成痔瘡。

深蹲引發的痔瘡多屬於內痔,因為靜脈叢主要位於直腸內側的黏膜下層。然而,如果深蹲過程中伴隨過度用力或姿勢不當,也可能對肛門外側的靜脈叢造成壓力,形成外痔

 

Q2. 其他較高風險誘發痔瘡的訓練/運動?

除了深蹲外,其他容易誘發痔瘡的運動或訓練包括:

  1. 舉重或高強度力量訓練:這類運動同樣會增加腹內壓,長期進行且未注意姿勢或呼吸方式,可能導致直腸靜脈叢受壓。
  2. 長距離跑步或騎自行車:這類運動會對骨盆和會陰部位造成重複性摩擦和壓迫,增加靜脈血管壓力。

 

Q3. 其他常見痔瘡成因?

除了運動相關因素外,痔瘡的成因還包括以下幾個常見情況:

  1. 不良飲食習慣:飲酒過量、嗜辛辣和刺激性食物會使肛門血管充血,阻礙血液回流;少吃蔬菜和水果導致纖維攝取不足,無法長期刺激直腸黏膜,進而引發痔瘡問題。
  2. 生活作息不規律:都市人常常熬夜,並且工作壓力大,容易導致便秘。長時間坐著或站立工作會減少腸道蠕動,減緩糞便排出速度,壓迫靜脈造成血管充血與血液回流不暢,導致痔瘡。
  3. 排便困難:長期便秘的人由於糞便在腸道停留過久,水分被完全吸收,導致大便乾硬。如果過度用力排便,會增加肛門壓力,長期下來可能引發痔瘡。
  4. 疾病因素:患有肝硬化、心臟病、發炎性腸疾病、慢性咳嗽等疾病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患上肛管發炎。此外,如果肛門受到感染,會刺激肛內皮膚和直腸黏膜,可能導致損傷,形成痔瘡。

 

Q4. 痔瘡有多少種類?

痔瘡根據其發生部位和特徵,可分為以下兩大類:

  1. 內痔:是指發生在黏膜和直腸上靜脈叢的曲張靜脈腫塊,外圍是肛門黏膜柱狀細胞。
  2. 外痔:根據不同情況,外痔可分為四種類型,其成因和症狀如下:
  • 炎性外痔:由於肛緣皮膚的損傷和感染引起,肛緣皮膚形成水泡狀的突起,引起顯著的腫脹和疼痛。
  • 血栓性外痔:直腸的靜脈叢破裂,血液漏出血管外形成血栓,在皮下形成腫塊。其特點是發作突然,局部出現腫脹和劇烈疼痛。
  • 結締組織性外痔:由於慢性炎症刺激,導致反復發炎、腫脹,使肛緣皮膚皺襞變大,結締組織增生,形成大小不一的皮褶。
  • 靜脈曲張性外痔:肛緣周圍的皮下靜脈形成曲張的靜脈團,蹲下時會增加腹部壓力;排便時外痔會增大,恢復正常體位後症狀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緩解。
  1. 混合痔:混合痔是指內痔和外痔同時出現,分佈在肛管齒狀線以上和以下,並相互連通。其成因絕大多數是由於內痔長期未治療,逐漸引發同一齒線上的外痔瘡。

 

此外,痔瘡還可按照嚴重程度分為四期:

第一期:無痛,靜脈曲張不明顯,痔瘡從外表上看不出來,完全包在肛門內,主要症狀是便血、分泌物增多和瘙癢。

第二期:有明顯的靜脈曲張,痔瘡有時會掉出肛門外,但會自行縮回肛門內,並伴有便血。

第三期:痔瘡大部分時間都掉出肛門外,特別是在排便、久站、負重或咳嗽時,需要用手將其推回肛門內。

第四期:痔瘡凸出於肛門外,無法將其推回肛門內,是內痔中最嚴重的情況。如果病人忽視一些臨床徵狀,延遲就醫,可能惡化至比較嚴重的痔瘡情況。

 

Q5. 不同種類痔瘡及嚴重程度,如何治療?是否應及早處理?

痔瘡的治療方式取決於其類型及嚴重程度:

 

保守治療

若出現疼痛、腫脹、出血等症狀時,可考慮以溫水坐浴或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痔瘡膏舒緩症狀,但其只能減輕出血和腫脹等症狀,並不會令痔瘡消失。此外,痔瘡膏並非適合所有患者,因為內含的麝香、冰片會對胎兒發育不利,甚至會引發流產,因此孕婦必須禁用。

針對痛感較為嚴重的患者,醫生有可能會處方針對靜脈曲張的口服藥,以處理血管擴張,舒緩病情。

醫生提醒,藥物大多是舒緩病情,日常生活習慣的調整亦十分關鍵,例如維持高纖維飲食、多飲水、合理使用軟便劑、適度運動等,有助於改善病情。

 

積極治療

醫生建議,症狀輕微者可採用簡單的門診手術,如橡皮筋結紮術和電刀切除;病情嚴重的則需以傳統痔瘡切除手術、多普勒超音波引導痔瘡動脈結紮術或環狀痔瘡切除手術切除。

 

傳統痔瘡切除手術是一種將內外痔組織完全切除的方法,通常使用電燒或剪刀進行,並結紮血管以防止出血,傷口通常保持開放讓其自然癒合。這種手術適合所有類型的痔瘡,尤其是第三至第四期內痔及嚴重的外痔。優點在於能徹底移除病灶,復發率較低;但術後疼痛感強烈,恢復期較長(約2-4週)。

 

多普勒超音波引導痔瘡動脈結紮術(DG-HAL)是一種微創手術,其原理透過特製肛門鏡結合超聲波探頭,精確定位為痔瘡供應血液的動脈分支。手術過程中,利用多普勒超聲波即時顯示痔瘡動脈位置,並在齒狀線上方進行選擇性縫扎,阻斷血液供應。此舉使痔瘡因缺血逐漸萎縮並自然脫落,同時保留靜脈回流功能,避免組織損傷。由於精準阻斷血流且不破壞周邊血管與神經,所以術後疼痛輕微,並能刺激結締組織再生,加速痔瘡脫落過程。該技術特別適用於內痔出血及輕度脫垂病例,兼具創傷小、恢復快的優勢。

 

環狀痔瘡切除手術,也稱為痔瘡槍手術,是一種微創技術,主要用於治療內痔,尤其是第三和第四期的病例。這種手術使用一組特殊的即棄式手術器械,將鬆弛的內痔黏膜推進肛門內約三至五厘米處,並切除該部分組織,同時阻斷血管供應,讓痔瘡逐漸萎縮。手術過程中,患者通常只會感到輕微的不適,且無需進行傷口護理。痔瘡槍手術的優點包括疼痛少、恢復快、出血少,且手術時間短,通常約二十至三十分鐘,適合於內痔患者 。

痔瘡應及早處理,特別是出現頻繁出血或劇烈疼痛的情況。延遲治療可能導致症狀惡化,增加治療難度。

 

Q6. 以上治療的康復需時多久?

痔瘡治療的康復時間因人而異,通常如下:

  • 保守治療:症狀改善需1-2週,但需持續健康習慣以防復發。
  • 非侵入性療法:一般需7-10天恢復正常生活。
  • 手術治療:術後完全康復可能需4-6週,期間需避免劇烈活動。

 

Q7. 預防痔瘡方法?運動時需要注意什麼?

預防痔瘡的關鍵在於改善生活方式和運動習慣:

  • 飲食調整: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和水分,避免便秘。
  • 規律運動:選擇低衝擊運動,如快走、游泳或瑜伽,減少對盆腔的壓力。
  • 注意動作維持時間:由於地心吸力關係,進行深蹲動作時不應維持太久,避免屏氣或過度用力,建議在專業指導下進行訓練。
  • 避免久坐:每隔30-60分鐘起身活動,促進血液循環。

 

Q8. 如患上痔瘡,飲食上有否特別注意的地方以避免惡化?

患痔瘡時,飲食是緩解症狀的重要環節:

  • 多攝取纖維:增加全穀類、蔬菜和水果的攝入,預防便秘。
  • 充足水分:每日飲水量應達到2-3公升,以保持糞便柔軟。
  • 避免刺激性食物:減少辛辣、油膩和含咖啡因的飲品,這些可能加劇肛門刺激。
  • 適量益生菌:選擇富含益生菌的食品(如優格),有助於腸道健康。

 

查看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