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
| info@specialists.hk | 3405 8288 |
日間醫療中心牌照:DP000305

小腸氣|忽略腹部腫塊恐致腸道壞死?醫生拆解典型病徵/治療方案/預防關鍵

小腸氣,醫學上稱為「疝氣」(Hernia),是指腹股溝位置的管道未能正常閉合,導致體內的組織或器官(通常是腸道)從腹腔壁薄弱處突出,形成腫塊。這種情況猶如體內的「計時炸彈」,初期可能僅在腹部用力時出現腫塊,平躺後便消失,容易被誤判為肌肉拉傷而延誤治療。若不及時處理,可能引發腸道壞死、腹膜炎等嚴重併發症。因此,筆者今次將與大家分享有關小腸氣的問題。

 

1. 小腸氣的類型與症狀

小腸氣常見的類型包括:

  • 腹股溝疝氣:多見於男性,發生於腹股溝。
  • 股疝氣:多見於女性,發生於大腿與腹部相接處。
  • 臍疝氣:多發於嬰兒或肥胖人士,導致肚臍突出。
  • 切口疝氣:發生於以往外科手術切口或疤痕部位。

 

小腸氣的初期症狀可能不明顯,患者通常在咳嗽、大笑、搬運重物或健身時,會在腹股溝、肚臍周圍或手術切口處出現腫塊,平躺後腫塊便會消失。若不及時治療,腫塊可能變大、無法復位,甚至卡住小腸,導致劇烈腹痛、發燒、嘔吐等嚴重併發症。

 

2. 高風險人群

任何年齡層的人都有可能患上小腸氣,但男性由於腹股溝位置的先天性管道未閉合,導致患病機率高達27%;而女性患病機率則約為3%。此外,長者因膠原蛋白流失和腹壁肌肉退化,所以也屬高風險人群。香港衛生署研究指出,70歲以上人士的發病率較中年族群高逾4倍。

後天風險因素包括長期腹部受壓、慢性咳嗽、便秘、小便困難、長期提取重物、劇烈運動、肥胖、肌肉流失及腹部手術後遺症等。

 

3. 治療方法

目前尚未有根治小腸氣的藥物,外科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手段。傳統的開刀疝氣修補手術需要在患者疝氣部位的皮膚上開一個五至十公分的切口進行修補。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現時已可透過微創疝氣修補術來治療疝氣。

微創疝氣修補手術(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只需在肚臍上開一個一公分的切口及兩個半公分的穿刺孔,便能完成修補。這種方法能有效減輕手術創傷及痛楚,傷口感染風險顯著降低,術後疼痛較輕微,有助於病人盡快康復。

 

4. 術後注意事項

小腸氣修補手術後,患者可能會出現傷口疼痛、麻痺、腫脹、流血或發炎等後遺症,但這些症狀通常較輕微且短期。術後一至兩個月內應避免劇烈運動及提取重物,保持傷口乾燥清潔,並遵循醫囑服用抗生素。日常飲食宜多攝取高纖維食物以防便秘,避免因過度用力排便而影響傷口恢復。

 

5. 預防與復發風險

即便接受過手術,小腸氣仍有一定的復發風險。傳統疝氣修補術的復發率可達5%,疝氣補片無張力修補術為1%,而腹腔鏡修補術可低至0.2%。患者應諮詢醫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手術方案。

預防小腸氣的發生,可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 進行舉重或負重訓練時,遵從教練指引,避免過度用力。
  • 增加蔬菜、水果及水分攝取,維持大便暢通。
  • 避免一次性搬運過重物品。
  • 注意體重,預防肥胖,減輕腹部脂肪。
  • 若有慢性咳嗽、前列腺增生等問題,應盡快求醫及控制症狀。

 

小腸氣雖不危及生命,但若延誤治療,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及早診斷與治療,並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是避免小腸氣及其復發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