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
| info@specialists.hk | 3405 8288 |
日间医疗中心牌照:DP000305

小肠气|忽略腹部肿块恐致肠道坏死?医生拆解典型病征/治疗方案/预防关键

小肠气,医学上称为「疝气」(Hernia),是指腹股沟位置的管道未能正常闭合,导致体内的组织或器官(通常是肠道)从腹腔壁薄弱处突出,形成肿块。这种情况犹如体内的「计时炸弹」,初期可能仅在腹部用力时出现肿块,平躺后便消失,容易被误判为肌肉拉伤而延误治疗。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肠道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笔者今次将与大家分享有关小肠气的问题。

 

1. 小肠气的类型与症状

小肠气常见的类型包括:

  • 腹股沟疝气:多见于男性,发生于腹股沟。
  • 股疝气:多见于女性,发生于大腿与腹部相接处。
  • 脐疝气:多发于婴儿或肥胖人士,导致肚脐突出。
  • 切口疝气:发生于以往外科手术切口或疤痕部位。

 

小肠气的初期症状可能不明显,患者通常在咳嗽、大笑、搬运重物或健身时,会在腹股沟、肚脐周围或手术切口处出现肿块,平躺后肿块便会消失。若不及时治疗,肿块可能变大、无法复位,甚至卡住小肠,导致剧烈腹痛、发烧、呕吐等严重并发症。

 

2. 高风险人群

任何年龄层的人都有可能患上小肠气,但男性由于腹股沟位置的先天性管道未闭合,导致患病机率高达27%;而女性患病机率则约为3%。此外,长者因胶原蛋白流失和腹壁肌肉退化,所以也属高风险人群。香港卫生署研究指出,70岁以上人士的发病率较中年族群高逾4倍。

后天风险因素包括长期腹部受压、慢性咳嗽、便秘、小便困难、长期提取重物、剧烈运动、肥胖、肌肉流失及腹部手术后遗症等。

 

3. 治疗方法

目前尚未有根治小肠气的药物,外科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传统的开刀疝气修补手术需要在患者疝气部位的皮肤上开一个五至十公分的切口进行修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现时已可透过微创疝气修补术来治疗疝气。

微创疝气修补手术(腹腔镜疝气修补手术)只需在肚脐上开一个一公分的切口及两个半公分的穿刺孔,便能完成修补。这种方法能有效减轻手术创伤及痛楚,伤口感染风险显著降低,术后疼痛较轻微,有助于病人尽快康复。

 

4. 术后注意事项

小肠气修补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伤口疼痛、麻痹、肿胀、流血或发炎等后遗症,但这些症状通常较轻微且短期。术后一至两个月内应避免剧烈运动及提取重物,保持伤口干燥清洁,并遵循医嘱服用抗生素。日常饮食宜多摄取高纤维食物以防便秘,避免因过度用力排便而影响伤口恢复。

 

5. 预防与复发风险

即便接受过手术,小肠气仍有一定的复发风险。传统疝气修补术的复发率可达5%,疝气补片无张力修补术为1%,而腹腔镜修补术可低至0.2%。患者应咨询医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手术方案。

预防小肠气的发生,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 进行举重或负重训练时,遵从教练指引,避免过度用力。
  • 增加蔬菜、水果及水分摄取,维持大便畅通。
  • 避免一次性搬运过重物品。
  • 注意体重,预防肥胖,减轻腹部脂肪。
  • 若有慢性咳嗽、前列腺增生等问题,应尽快求医及控制症状。

 

小肠气虽不危及生命,但若延误治疗,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及早诊断与治疗,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是避免小肠气及其复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