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異常出血恐中招!醫生揭子宮內膜癌6大高危族 注意這4點可有效預防
陰道異常出血、出現腹痛等,有可能是患上子宮內膜癌的徵兆!根據醫管局數據,子宮內膜癌為本港女性十大常見癌症之一,2022年確診新症共1188宗,平均每56人就有1人患上該症,患者發病年齡中位數為57.5歲。如何盡早察覺癌症徵兆?治療方案有哪些選擇?今期由香港專科婦產科專科醫生深入解析子宮內膜癌的成因、診斷流程與治療策略,幫助大家全面了解此症。
一、子宮內膜癌是甚麼?哪些人容易罹患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ncer)是發生於子宮內膜的惡性腫瘤,是最常見的子宮體癌之一。子宮體位於女性生殖系統中央,由外層漿膜層、中間平滑肌肉層及內層子宮內膜組成,而九成子宮體內的癌症來自子宮內膜,因此稱為子宮內膜癌。
目前醫學界對子宮內膜癌的成因尚未完全明確,但女士如有以下高危因素,患上子宮內膜癌的可能性或會偏高,包括:
- 高齡族群:60歲+女士患病風險會顯著升高。
- 過重或肥胖:BMI超過30的女性需警惕。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數據,BMI超標的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比正常體重女性高出3倍。
- 藥物影響:長期單一服用雌激素荷爾蒙補充治療,或服用醫治乳癌的藥物(如三苯氧胺),患癌機會可能會增加。
- 個人病史:患有多囊性卵巢綜合症(PCOS)、糖尿病及高血壓等代謝性疾病,亦會增加患癌風險。
- 遺傳因素:家族中有子宮內膜癌、乳癌、大腸癌、卵巢癌等病史的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機會較高。
- 受雌激素影響:初經早(12歲以前)或停經晚(55歲以後),或是未生育、不孕女性,身體受雌性荷爾蒙影響的時間較長,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或有可能增加。
二、哪些症狀可能是患上子宮內膜癌的徵兆?
子宮內膜癌早期並無明顯病徵,所以或會引致部分患者錯失及早檢查與診斷的時機。當腫瘤日漸增大,患者有機會出現:
- 陰道出血或滲出分泌物:大部分患者會出現不規則陰道出血,且通常發生在停經後。腫瘤組織會有分泌物滲出,嚴重者甚至會有惡臭的膿血分泌物。
- 腹部疼痛:腫瘤壓迫周圍神經引起下腹部疼痛。
- 子宮腔積膿:腫瘤過大而阻塞子宮頸,導致癌性分泌物無法排出。
- 其他症狀:疲倦、厭食、體重無故減輕等,可能與症狀進展和轉移部位有關。
醫生提醒,如出現上述相關症狀,就有可能為子宮內膜增厚異常,建議盡早尋求專業醫療幫助。
三、子宮內膜癌一般分為幾期?各期存活率如何?
子宮內膜癌的進程主要分為四期。醫生指出,子宮內膜癌被認為是預後良好的癌症,尤其是第一期患者如積極配合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且復發機率較低;第二期患者五年存活率亦有八成。
一般情況下,第一期子宮內膜癌癌細胞僅限於子宮內;第二期已侵襲到子宮頸,但尚未擴散至子宮外;第三期癌變蔓延至子宮外,但仍局限於骨盆腔內,此時五年存活率約七成;第四期則已擴展到骨盆腔外,五年存活率驟降至兩成左右。
四、一般通過哪些檢查診斷子宮內膜癌?
異常出血現象是子宮內膜癌的重要警訊,若出現類似症狀應及早就醫確認。肥胖、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或有家族史的病人也應提高警覺。
診斷子宮內膜癌的方式主要分為以下五種:
- 婦科檢查:評估子宮大小及形態,檢查是否有子宮腫脹或出現腫瘤的可能。
- 盆腔超聲波:用於確認子宮內膜是否有異常增厚,異常增厚可能代表發生病變。
- 子宮鏡:利用子宮腔內視鏡,觀察子宮腔內病變,可用於組織切片檢查。
- 子宮擴刮術:將儀器進入子宮腔刮取子宮內膜並進行檢驗,查看有否異常細胞。
- 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檢查癌細胞擴散的範圍,評估癌細胞入侵的程度。
五、如何治療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的主要療法為手術治療,需根據腫瘤分期及患者狀態,決定是否切除子宮、卵巢及周圍病灶。輔助性治療包括放射治療、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
- 手術治療:包含子宮及兩側輸卵管和卵巢切除、骨盆腔體液的細胞學檢查,另外需依疾病程度摘取骨盆淋巴結、主動脈旁淋巴結和部分的腹網膜。
- 放射治療:藉助高能放射線破壞癌細胞,主要針對骨盆與淋巴腺區域,通常與其他療法一起使用,以強化整體療效。
- 化學治療:屬於全身性治療,透過口服或注射藥物阻斷癌細胞分裂並殺死癌細胞。
- 荷爾蒙治療:若腫瘤含有雌激素受體,則有機會可使用荷爾蒙療法,使用黃體素或抗雌激素療法抑制癌細胞。
- 標靶治療:透過精準抑制癌細胞存活、擴散及轉移,減少對正常細胞的損害,降低藥物毒性反應,且能有效抑制疾病復發。
六、治療子宮內膜癌一定要切除子宮或相關病灶嗎?
治療子宮內膜癌最好的方式就是切除整個子宮,包括子宮及兩側輸卵管和卵巢。由於長在子宮內膜的癌細胞有可能隨著輸卵管向外擴散到子宮、卵巢及腹膜表面,因此徹底摘除會比局部切除更安全。
但若是早期發現患上子宮內膜癌且癌細胞尚未擴散,並有生育計劃的女性,可考慮採用子宮刮除的方式,配合高劑量的黃體素治療嘗試消除病灶,並加以密切追蹤,讓患者有機會生育。但此方法成功率低且復發風險高,一般生產過後仍然建議切除子宮。
七、子宮內膜癌的預防重點有哪些?
子宮內膜癌在生活預防上在於適量運動及控制飲食,以降低風險。具體預防可遵循以下四大原則:
- 飲食控制:以低脂、低糖、低鹽為原則,多攝取蔬菜(如番茄、綠葉菜、胡蘿蔔)、全穀類(如糙米、燕麥、藜麥)及豆類(如鷹嘴豆、花豆),避免或少吃加工肉類及精製碳水化合物。
- 保持健康體重:肥胖增加患癌風險,尤其是子宮內膜癌。BMI應控制在18.5至24之間,定期檢測體重及腰圍。
- 規律運動:運動可幫助調節體內荷爾蒙、提升免疫力,有效降低患癌風險。
- 勿自行補充荷爾蒙:停經後應在醫生指導下補充荷爾蒙,切勿自行買藥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