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
| info@specialists.hk | 3405 8288 |
日間醫療中心牌照:DP000305

溝通、理解、同行:預防青少年輕生的策略和方向

青少年輕生問題是當代社會極為關注的議題。根據2023年全港統計,學童因自殺離世的個案在過去10年上升了3倍,6至17歲的學童中有6.9%曾出現與自殺相關的行為,1.1%曾企圖自殺,約4分之1面臨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青少年的成長中,情緒健康與身體健康同等重要,及早識別和介入亦十分關鍵。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成長的階段。面對學業壓力、身體變化和社交媒體的影響,許多年輕人會感到困惑和困擾。然而,透過正確的理解和支持,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和自愛,從而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特別是對於輕生問題的預防,我們需要更加關注和採取有效的策略。

小恩的故事——我的情緒生病了

小恩最近認識了幾位網友,彼此除了談論近來流行的音樂和偶像之外,網友也提及自己最近的一些生活壓力,透露自己有鎅手的習慣。小恩最近也因為學業上的困難感到不開心,聽到網友的分享後,她一方面感到好奇,另一方面也彷佛沒有方法去抒發內心的鬱悶。

今天,學校周會邀請了一位曾經患有情緒病的康復者作分享。小恩從分享中瞭解到,原來鎅手行為有機會成為一種習慣,會對身體造成損害,也是一種不當處理壓力的方法。周會後,小恩找學校社工求助,提及自己近來的情緒困擾和對自殘行為的疑惑。小恩的父母對於她的情緒困擾也十分關注,與她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在評估的過程中,小恩透露已經有一個月的時間難以入睡,情緒難以自控,有時很容易發脾氣,有時就感到沒有動力,連打扮自己或與家人出街的興趣也沒有。小恩變得很少說話,鬱悶的時候只想玩電子遊戲,把腦袋放空,但鬱悶的情緒仍然感到難以宣洩。

其實,小恩平時很少留意自己的情緒狀態或透過說話表達自己的情緒。經過輔導後,小恩開始關注自己的情緒,亦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去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想法和情緒。透過藥物和心理治療,小恩慢慢變得開朗,有動力去嘗試不同的興趣。透過舞蹈的節拍,小恩把內心的鬱悶發洩,她也在舞蹈課堂裡認識一些新朋友。運動過後,胃口和睡眠也漸漸獲得改善。

小恩的故事反映了青少年在情緒困擾的漩渦中需要適當的引導,學習去認識、瞭解、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這個成長階段更需要朋友、家人和師長的理解和陪伴。

青春期的挑戰與成長

青春期是一個建立精神健康、社交模式和情感習慣的關鍵時期。以下是一些青少年常遇見的情緒困擾:

 

  • 身體變化的適應:青春期身體狀況的改變,例如體型、身高和青春痘都是青少年常感到困擾的地方。

 

  • 思想模式的困惑:一些負面的思維模式包括思想兩極(非黑即白)、過度要求自己和追求完美。 

 

  • 自我認同的困惑:在這個成長階段上,孩子需要獲得被認同,容易擔心自己未能受人接納,害怕不被認同,或者不被喜歡。他們對自己和其他人有所不同,或者對負面的評價,較為敏感。

 

  • 自我價值的困惑:青少年可能會以學業成績或滿足自己或其他人的期望作為評價自我價值的標準。

 

  • 溝通模式上的困惑:假若和家人或者朋友之間不慣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過去經歷曾感受不被接納和理解,便慣於隱藏自己的情緒。

 

  • 情緒心智的發展:有些青少年可能較少留意自己情緒狀態。當情緒到達臨界點時,便不慣於表達或正確宣洩。

 

關於輕生問題的迷思和預防方向

  1. 開放討論自殺話題:研究顯示,開放地討論自殺相關的話題不會誘發自殺念頭。相反,這可以讓青少年感到有一個安全的空間去表達自己的情緒,瞭解他們的困惑,並學會如何求助。
     
  2. 關注自殺想法:若有人透露輕生的想法,不能單認為他們只是想吸引注意,任何透露輕生想法的行為都需要關注和適當介入。親友需要用體諒和關懷的態度去鼓勵青少年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3. 理解精神健康問題:有自殺困擾的人並不代表他們懦弱,他們背後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需要理解和支援。
     
  4. 識別風險因素:一些風險因素可能增加青少年自殺的風險,例如童年創傷經歷、精神健康問題、性格特徵和社交關係問題。我們需要關注這些因素,並提供適當的支援。
     
  5. 識別風險先兆:當青少年透露覺得自己無價值或無用的想法,或對未來失去希望時,我們需要及時關注和提供支援。當他們出現行為上的轉變,如逃避社交、對任何事物失去興趣,或在學習和自我衛生上表現倒退時,更需要早日接受精神情緒評估和協助。

 

作好情緒暴風來臨前的預備

隨著青少年大腦各項的功能正在發展,大腦負責情緒反應的部位----杏仁核(amygdala) 的敏感程度與及負責執行功能和衝動抑制的前額葉(prefrontal cortex)的發展步伐有可能並非一致。若青少年經歷著暴風一樣的情緒,可以留意以下幾個方面:

  1. 建立心靈安全港,家庭情緒健康的重要
    「心智化」(Mentalising)是心理學上的一個詞彙,意思是一種理解自己和他人行為背後想法、感受、信念和意圖的能力,它有助於我們建立人際關係,並理解和應對複雜的情緒。
    這項功能自嬰兒時期已經開始發展,嬰兒會從照顧者的情緒反應,學習如何調節情緒。例如,嬰兒哭泣時,照顧者的面貌往往如鏡子般反映嬰兒的情緒,而照顧者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會成為孩子學習的範本。
    因此,家長亦需要理解和照顧自己的情緒需要,方能教導孩子如何去理解自己的情緒。家長在一個穩定的情緒狀況下,建立一個較安穩的家庭成長環境,便更能和孩子正向溝通。假若孩子能夠獲得一個安穩的情感依附 (Secure Attachment),便能有助成功培養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建立較為穩定的情緒控制 (Emotional Regulation) 。
    因此,有著家庭和學校的支持、體諒和關懷,青少年便更願意尋求協助。
     
  2. 學習去理解和處理情緒
    情緒並沒有分好與壞,讓情緒獲得接納,用正確方法去表達,避免在情緒上升時繼續刺激,情緒的高峰總會慢慢過去。
    有部分青少年人未必習慣用言語直接表達情緒,可能較喜歡運用音樂、藝術或運動先去抒發情緒,之後才能夠冷靜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青少年能夠在學術以外建立一些健康的興趣,不但可以從這些興趣上學習社交溝通技巧,也可以擴闊社交圈子,更可以利用興趣去先抒發情緒,之後再作理性討論。健康的興趣亦有助青少年能夠在不同領域上找到立足點和滿足感。

 

  1. 正向溝通
    假使青少年未能有效掌握瞭解自己情緒和認清自己的情緒需要,便難以調節自我情緒,並可能傾向使用一些身體感覺或行動(doing) 如自殘行為,去處理內心感到痛苦的情緒狀態,或用以表達心理上需要獲得情感關聯。
    當青少年陷入情緒的暴風圈時,可以聆聽和接納他當下的情緒,透過情緒接納(emotional validation) ,可以讓孩子感到被瞭解和尊重。傾談時可以採取開放而好奇的態度,例如:「我見到你不太開心,是不是有什麼難過的事?可以跟我說說嗎?」或「當時你有什麼經歷?有什麼感受?你怎樣理解這件事情?」
    待青少年較為平復時,才用理性層面去討論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法。這樣,也可以讓孩子明白自己也可以接納自我的情緒,而不需要用 “doing” 去得到情感心理上的關聯和接觸。

 

  1. 建立適應技巧和求助清單
    當情緒較為平復時,可以預先訂立一些求助方法或可以儘快聯絡的人士,以及讓自己感覺舒服一點的事情。
    靜觀練習(Mindfulness)是一種有效的情緒管理方法。透過專注呼吸、身體感覺和當下經驗,青少年可以學習觀察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被情緒牽著走。這有助於減輕壓力、提升自我覺察力,並在情緒低落時及時尋求協助。
    在輔導層面上,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亦可以運用認知行為治療,讓青少年理解認知、情緒和行為三者的關聯和互動關係,辨識自然產生的負面想法,並且學習如何從另一些角度去理解事情,從而建立正面情緒。另外,亦可以創作一些自我激勵的小提示和語句,用作正面的自我提醒。
    對於一些較複雜的個案,醫護團隊可能需要與學校及家人配合,預先制定緊急支持方案,以確保能夠及時處理危機。

 

  1. 構建健康的社交系統
    建立朋友圈子能讓青少年獲得扶持,也可以學習溝通,彼此接納。家長可以引導青少年在選擇朋友上,如何建立一個健康的界線,學習如何彼此支持,也彼此尊重,從而有助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社交技巧。

 

  1. 發掘熱忱和價值
    在探討不同的興趣上,擴闊自己的眼界,青少年更可以瞭解自己的獨特才華和弱點,從而構建人生方向,建立合理的期望,尋找持久真實的人生價值。

 

  1. 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
    照顧自己身心靈健康,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培養穩定的睡眠習慣。
     
  2. 早期辨識,尋求治療
    若孩子在兒童期出現情緒行為、社交、言語或學習上的發展障礙,及早接受精神發展評估,配合行為訓練或藥物治療,便可以減少以上障礙對學習、社交和自我形象上的影響,從而有助減少在青少年期出現情緒問題。

 

用一個新的視角看青少年的精神情緒問題
精神情緒問題並非軟弱的表現,而是一種需要關懷和治療的生理狀況。有如一位意外弄斷手骨的人,並不能單靠休息,而是需要適當的檢查和治療。若發覺家人有精神情緒問題,也不能將問題擱置一旁,而是需要適當的專業評估和協助。

身體的病患或許較為明顯,去尋求協助或接受治療可能較為順理成章;而情緒的病患有時較為隱藏,患者未必察覺或願意接受治療。當社會大眾更留意青少年的情緒健康,理解他們情緒困擾的需要,構建健康的溝通模式,並與青少年人同行,他們便更有勇氣去克服情緒的暴風,活出更成熟的自我,建立更美好的將來。

查看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