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
| info@specialists.hk | 3405 8288 |
日间医疗中心牌照:DP000305

沟通、理解、同行:预防青少年轻生的策略和方向

青少年轻生问题是当代社会极为关注的议题。根据2023年全港统计,学童因自杀离世的个案在过去10年上升了3倍,6至17岁的学童中有6.9%曾出现与自杀相关的行为,1.1%曾企图自杀,约4分之1面临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问题。青少年的成长中,情绪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及早识别和介入亦十分关键。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成长的阶段。面对学业压力、身体变化和社交媒体的影响,许多年轻人会感到困惑和困扰。然而,透过正确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爱,从而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特别是对于轻生问题的预防,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和采取有效的策略。


小恩的故事——我的情绪生病了

小恩最近认识了几位网友,彼此除了谈论近来流行的音乐和偶像之外,网友也提及自己最近的一些生活压力,透露自己有鎅手的习惯。小恩最近也因为学业上的困难感到不开心,听到网友的分享后,她一方面感到好奇,另一方面也彷佛没有方法去抒发内心的郁闷。

今天,学校周会邀请了一位曾经患有情绪病的康复者作分享。小恩从分享中了解到,原来鎅手行为有机会成为一种习惯,会对身体造成损害,也是一种不当处理压力的方法。周会后,小恩找学校社工求助,提及自己近来的情绪困扰和对自残行为的疑惑。小恩的父母对于她的情绪困扰也十分关注,与她寻求专业人士的协助。在评估的过程中,小恩透露已经有一个月的时间难以入睡,情绪难以自控,有时很容易发脾气,有时就感到没有动力,连打扮自己或与家人出街的兴趣也没有。小恩变得很少说话,郁闷的时候只想玩电子游戏,把脑袋放空,但郁闷的情绪仍然感到难以宣泄。

其实,小恩平时很少留意自己的情绪状态或透过说话表达自己的情绪。经过辅导后,小恩开始关注自己的情绪,亦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想法和情绪。透过药物和心理治疗,小恩慢慢变得开朗,有动力去尝试不同的兴趣。透过舞蹈的节拍,小恩把内心的郁闷发泄,她也在舞蹈课堂里认识一些新朋友。运动过后,胃口和睡眠也渐渐获得改善。

小恩的故事反映了青少年在情绪困扰的漩涡中需要适当的引导,学习去认识、了解、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这个成长阶段更需要朋友、家人和师长的理解和陪伴。

青春期的挑战与成长
青春期是一个建立精神健康、社交模式和情感习惯的关键时期。以下是一些青少年常遇见的情绪困扰:

 

  • 身体变化的适应:青春期身体状况的改变,例如体型、身高和青春痘都是青少年常感到困扰的地方。
     
  • 思想模式的困惑:一些负面的思维模式包括思想两极(非黑即白)、过度要求自己和追求完美。 
     
  • 自我认同的困惑:在这个成长阶段上,孩子需要获得被认同,容易担心自己未能受人接纳,害怕不被认同,或者不被喜欢。他们对自己和其他人有所不同,或者对负面的评价,较为敏感。
     
  • 自我价值的困惑:青少年可能会以学业成绩或满足自己或其他人的期望作为评价自我价值的标准。
     
  • 沟通模式上的困惑:假若和家人或者朋友之间不惯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过去经历曾感受不被接纳和理解,便惯于隐藏自己的情绪。
     
  • 情绪心智的发展:有些青少年可能较少留意自己情绪状态。当情绪到达临界点时,便不惯于表达或正确宣泄。

 

关于轻生问题的迷思和预防方向

  1. 开放讨论自杀话题:研究显示,开放地讨论自杀相关的话题不会诱发自杀念头。相反,这可以让青少年感到有一个安全的空间去表达自己的情绪,了解他们的困惑,并学会如何求助。
     
  2. 关注自杀想法:若有人透露轻生的想法,不能单认为他们只是想吸引注意,任何透露轻生想法的行为都需要关注和适当介入。亲友需要用体谅和关怀的态度去鼓励青少年寻求专业人士协助。
     
  3. 理解精神健康问题:有自杀困扰的人并不代表他们懦弱,他们背后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情绪困扰,需要理解和支持。
     
  4. 识别风险因素:一些风险因素可能增加青少年自杀的风险,例如童年创伤经历、精神健康问题、性格特征和社交关系问题。我们需要关注这些因素,并提供适当的支持。
     
  5. 识别风险先兆:当青少年透露觉得自己无价值或无用的想法,或对未来失去希望时,我们需要及时关注和提供支持。当他们出现行为上的转变,如逃避社交、对任何事物失去兴趣,或在学习和自我卫生上表现倒退时,更需要早日接受精神情绪评估和协助。

 

作好情绪暴风来临前的预备

随着青少年大脑各项的功能正在发展,大脑负责情绪反应的部位----杏仁核(amygdala) 的敏感程度与及负责执行功能和冲动抑制的前额叶(prefrontal cortex)的发展步伐有可能并非一致。若青少年经历着暴风一样的情绪,可以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心灵安全港,家庭情绪健康的重要
    「心智化」(Mentalising)是心理学上的一个词汇,意思是一种理解自己和他人行为背后想法、感受、信念和意图的能力,它有助于我们建立人际关系,并理解和应对复杂的情绪。
    这项功能自婴儿时期已经开始发展,婴儿会从照顾者的情绪反应,学习如何调节情绪。例如,婴儿哭泣时,照顾者的面貌往往如镜子般反映婴儿的情绪,而照顾者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模板。
    因此,家长亦需要理解和照顾自己的情绪需要,方能教导孩子如何去理解自己的情绪。家长在一个稳定的情绪状况下,建立一个较安稳的家庭成长环境,便更能和孩子正向沟通。假若孩子能够获得一个安稳的情感依附 (Secure Attachment),便能有助成功培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建立较为稳定的情绪控制 (Emotional Regulation) 。
    因此,有着家庭和学校的支持、体谅和关怀,青少年便更愿意寻求协助。

     
  2. 学习去理解和处理情绪
    情绪并没有分好与坏,让情绪获得接纳,用正确方法去表达,避免在情绪上升时继续刺激,情绪的高峰总会慢慢过去。
    有部分青少年人未必习惯用言语直接表达情绪,可能较喜欢运用音乐、艺术或运动先去抒发情绪,之后才能够冷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青少年能够在学术以外建立一些健康的兴趣,不但可以从这些兴趣上学习社交沟通技巧,也可以扩阔社交圈子,更可以利用兴趣去先抒发情绪,之后再作理性讨论。健康的兴趣亦有助青少年能够在不同领域上找到立足点和满足感。
  3. 正向沟通
    假使青少年未能有效掌握了解自己情绪和认清自己的情绪需要,便难以调节自我情绪,并可能倾向使用一些身体感觉或行动(doing) 如自残行为,去处理内心感到痛苦的情绪状态,或用以表达心理上需要获得情感关联。
    当青少年陷入情绪的暴风圈时,可以聆听和接纳他当下的情绪,透过情绪接纳(emotional validation) ,可以让孩子感到被了解和尊重。倾谈时可以采取开放而好奇的态度,例如:「我见到你不太开心,是不是有什么难过的事?可以跟我说说吗?」或「当时你有什么经历?有什么感受?你怎样理解这件事情?」
    待青少年较为平复时,才用理性层面去讨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这样,也可以让孩子明白自己也可以接纳自我的情绪,而不需要用 “doing” 去得到情感心理上的关联和接触。

     
  4. 建立适应技巧和求助清单
    当情绪较为平复时,可以预先订立一些求助方法或可以尽快联络的人士,以及让自己感觉舒服一点的事情。
    静观练习(Mindfulness)是一种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透过专注呼吸、身体感觉和当下经验,青少年可以学习观察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牵着走。这有助于减轻压力、提升自我觉察力,并在情绪低落时及时寻求协助。
    在辅导层面上,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亦可以运用认知行为治疗,让青少年理解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的关联和互动关系,辨识自然产生的负面想法,并且学习如何从另一些角度去理解事情,从而建立正面情绪。另外,亦可以创作一些自我激励的小提示和语句,用作正面的自我提醒。
    对于一些较复杂的个案,医护团队可能需要与学校及家人配合,预先制定紧急支持方案,以确保能够及时处理危机。

     
  5. 构建健康的社交系统
    建立朋友圈子能让青少年获得扶持,也可以学习沟通,彼此接纳。家长可以引导青少年在选择朋友上,如何建立一个健康的界线,学习如何彼此支持,也彼此尊重,从而有助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交技巧。

     
  6. 发掘热忱和价值
    在探讨不同的兴趣上,扩阔自己的眼界,青少年更可以了解自己的独特才华和弱点,从而构建人生方向,建立合理的期望,寻找持久真实的人生价值。

     
  7. 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照顾自己身心灵健康,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培养稳定的睡眠习惯。

     
  8. 早期辨识,寻求治疗
    若孩子在儿童期出现情绪行为、社交、言语或学习上的发展障碍,及早接受精神发展评估,配合行为训练或药物治疗,便可以减少以上障碍对学习、社交和自我形象上的影响,从而有助减少在青少年期出现情绪问题。

 

用一个新的视角看青少年的精神情绪问题

精神情绪问题并非软弱的表现,而是一种需要关怀和治疗的生理状况。有如一位意外弄断手骨的人,并不能单靠休息,而是需要适当的检查和治疗。若发觉家人有精神情绪问题,也不能将问题搁置一旁,而是需要适当的专业评估和协助。

身体的病患或许较为明显,去寻求协助或接受治疗可能较为顺理成章;而情绪的病患有时较为隐藏,患者未必察觉或愿意接受治疗。当社会大众更留意青少年的情绪健康,理解他们情绪困扰的需要,构建健康的沟通模式,并与青少年人同行,他们便更有勇气去克服情绪的暴风,活出更成熟的自我,建立更美好的将来。

 

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