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焦慮嗎? 焦慮症全面解析:定義、成因與症狀》
焦慮症的定義是什麼?
大部分人都曾有焦慮的經歷:當我們感到壓力、受到威脅或面對困難的狀況時,身體和情緒便會出現相關的焦慮反應。雖然焦慮會令我們感到不適,但若在適當的時機出現,它在生理上能夠讓我們的身體作出適當反應,例如在心跳加速、呼吸加快的情況下,説明我們逃跑或應付壓力場面;在心理上則讓我們思想更為集中,去應付困難。在正常的情況下,焦慮反應會隨著壓力減輕或受威脅的狀況過去而減退。

然而,假如焦慮的狀況在沒有特別原因下持續出現,而且反應幅度過大,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便會成為問題。
根據醫學定義,焦慮症有多種類型,包括廣泛性焦慮症、社交焦慮症、驚恐症、特定恐懼症等。這些焦慮情緒不僅體現于心理層面,也伴隨著明顯的生理反應,使患者在情緒控制和日常功能方面遭受困難。
焦慮症是其中一種精神情緒疾病,需要及早辨識與治療,以避免病情惡化,進而出現其他精神情緒症狀,或進一步影響生活。本文將由香港專科精神科專科醫生解答有關焦慮症的種種問題。
焦慮症有什麼成因?
焦慮症的成因可以由生理、心理和環境因素三方面所構成。
在生理因素方面,若父母或家族成員有焦慮症,孩子患病的機會也較高。孩子也可能透過日常觀察和互動,模仿父母的情緒和行為狀態。
另外,大腦的不同區域,包括杏仁核(負責察覺壓力和威脅)、海馬體(負責記憶功能)、前額葉(負責執行判斷功能)、下丘腦(負責身體的壓力反應)之間的互動,會影響身體的焦慮反應。大腦中的神經傳遞物質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及γ-氨基丁酸(GABA)的不平衡,也許會誘發焦慮症。
心理方面,在童年期缺乏安全感,或者感到情緒不容易被接納和理解,便有可能造成容易憂慮的性格。在壓力處理方面,傾向經常思慮最壞情況,或者過分憂慮其發生的可能性,加上比較缺乏自信,總是認為自己缺乏能力去處理問題或克服焦慮,都會較容易患上焦慮症。
在環境因素方面,長期的工作、人際關係問題或突然的生活變遷,如升學、轉換工作、移居等,都可能造成壓力。
焦慮症發作症狀有哪些?
焦慮症的發病在不同年齡層情況有所不同。兒童期有機會出現選擇性緘默、分離焦慮症或社交恐懼症。在青年至成年階段,則有機會出現廣場恐懼症、特定恐懼症、驚恐症和廣泛焦慮症。
廣泛焦慮症是一種常見的焦慮症,大約4%的成年人患有此症。患者會出現失眠、乏力、精神難以集中、肌肉緊張等症狀,心理上則容易表現得暴躁或者感到不安。
驚恐症的發病率為1%,第一次發病的平均年齡為25歲。當驚恐突襲、人處於極度惶恐時,大腦的警號會響起,身體亦隨即進入作戰或逃走的狀態:情緒上會感到萬分恐懼;身體會出現呼吸急促、手忙腳亂、胸口翳悶、手腳麻痹和頭暈眼花等症狀,令患者出現失控或快要死亡的錯覺。久而久之,患者便會因為憂慮這些驚恐突襲再次出現,從而逃避或抗拒外出、上班或上學,嚴重地影響日常生活。
發現焦慮症狀發作時,可以做什麼紓緩?
恐慌突襲的時候,我們可以學習放鬆思想和身體去作出舒緩。
- 思想放鬆:我們的想法能夠直接影響我們的情緒,從而影響行為,令身體產生種種焦慮的變化,形成焦慮和恐慌的惡性循環。當焦慮恐懼出現的時候,我們嘗試自我檢視導致恐懼的想法。常見自動浮現的想法包括「是否患有重病」、「會否暈倒失救」等。嘗試檢視支持和反對這些想法的原因,從而得出較客觀的想法。另外,可嘗試用一些自己喜歡的方法去分散注意力,例如聽音樂、看電影,令自己不要過於集中身體的不適感。
- 身體放鬆:當恐慌突襲時,急促的呼吸會令體內二氧化碳水準過低,從而引起更大的不適感。嘗試將一隻手放在腹部中央的位置,另一隻手放在胸部位置。當呼吸時,留意手部是否隨著呼吸而起伏。吸氣的時候,可以將腹部想像成吹脹的氣球一般,然後再慢慢用口像吹熄蠟燭一樣去呼出空氣。也可以配合數數位去調節呼吸節奏,令自己專注於呼吸,減少過份留意身體的不適感,這樣對調節過快的心跳也有所幫助。
焦慮症發作時間會持續多久?有什麼治療方式?
恐慌突襲的情況通常持續幾分鐘。使用上述的舒緩方法,可減輕恐慌的程度或縮短時間。
治療焦慮症通常結合藥物和心理治療。
焦慮症狀和某些身體毛病的早期症狀有可能近似,因此醫生可能建議做一些基本的身體檢查,排除一些常見身體毛病的可能性。
藥物治療主要針對調節腦內導致焦慮和驚恐的傳遞物質。常用藥物包括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 (SSRI) 和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 (SNRI) 。藥物一般都是安全的,無上癮風險,一般需時約4至6個星期會較為見效。
心理治療方面,認知行為療法能有效地治療負面焦慮的思想模式,並透過行為實驗去克服引起焦慮的狀況。
預防焦慮症發作的方法有哪些?
平日留意保持身心健康和調節生活壓力,可預防焦慮症和減低病發的機會。
- 作息定時,足夠睡眠: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規律作息,能讓大腦可以有休息和修復的機會。
- 適量運動:一星期最少3天,每次30分鐘的運動,可讓身體釋放安多芬,減低過份活躍的壓力反應,從而改善情緒。
- 培養興趣,調劑生活:尋覓能夠令自己獲得趣味和放鬆的活動,能有助減低壓力,亦可讓自己從壓力和恐懼中抽離一下。
- 均衡飲食:避免使用過量刺激性的飲品,例如咖啡或茶等。
請分享一個焦慮症患者的個案。
有一位約40歲的女士來診所求醫,表達已經有一年的時間難以入睡。她從事銷售推廣的工作,因公司近年收入下降而感到十分憂慮。她總是放大自己的責任,腦海裡常常想著怎樣令營業額上升。慢慢地,她身體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不適,包括經常頭痛、肚痛或肚脹。在一次推廣活動期間,她突然感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手腳乏力、感到極度驚恐,迫使她不得不立刻回家。然而,她的焦慮情緒持續,擔心回到工作崗位後,又會再出現類似的狀況。她漸漸意識到逃避也不是辦法,於是決心尋求協助。在問診的過程中,她透露在成長經歷裡,她往往肩負起調和家庭氣氛和調停父母衝突的責任。這種持續且過強的責任感,令她潛移默化地對自己要求極高,容易變得難以放鬆。血清素治療對改善她的睡眠和焦慮水準有一定幫助。她亦勇於練習放鬆訓練和認知治療。隨著睡眠改善,她更有動力去開始做一些運動,打破焦慮和恐懼的迴圈。
9月1日開學,開學會帶來不同壓力,如何舒緩學童及家長的壓力?
改變和新開始往往帶來壓力。為減少過分焦慮,可以從認知和行為兩個層面去處理。
認知層面
- 認識自己的情緒,留意情緒背後的想法:如果感到困擾,可嘗試去分辨自己究竟是擔心還是煩躁?評估背後所擔心的情況有多大可能發生。嘗試從另外一個角度想,也會感覺好一些。
- 調節視覺,重新出發:新的改變需要一段適應期是正常的。開學初期要適應新老師、新同學和新學校,有一點擔心是正常的。嘗試提醒自己不要凡事總是想最壞的情況,不妨回顧一下以往自己適應新改變的成功經歷。事實上,情況不一定如我們想像中壞,往往我們都是有能力可以克服的。
行為層面
- 困難中找樂趣,挑戰中找出路:總會有一些科目會較困難,有一些科目會較有趣。可以先和關係較好的同學見面,投入較喜歡的課堂和比較輕鬆的活動。學業成績並不是上學的唯一意義,還包括同學、朋友和其他活動。假如學習有困難,應主動向老師和家人表達,尋求適切可行的方法去面對問題,不要將問題埋藏起來。
- 調節作息:規律的作息時間可讓身體得到休息,對情緒和集中力也有幫助。在上學前一至兩個星期,可以開始熟習上學的作息規律。家長也可以給孩子心理準備,例如陪孩子到學校附近走走,談談學校的時間表。
- 瞭解孩子的心聲:在上學前一天跟孩子談談,瞭解他們的想法。開學之後,聽聽孩子在學校裡遇到什麼困難。可以先讓孩子表達感受,再提出自己的想法。引導孩子去分析遇到的困難,一起討論和建議不同可行的處理方法,讓孩子學習處理問題,幫助他們建立解決問題和抗壓的能力。
- 假如孩子持續出現以上焦慮相關的生理和心理症狀,又或者出現拒絕上學的情況,便需要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
總括而言,適當的焦慮反應是保護我們的生理和心理機制。然而,如果焦慮情緒持續和影響生活、學習和人際關係,便需要早日正視,尋求適當的治療方案。
3405 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