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
| info@specialists.hk | 3405 8288 |
日間醫療中心牌照:DP000305

與青春同行:跨過暴風,迎向彩虹

近年來,青少年的情緒健康越來越受社會關注。據統計,部分學童在成長過程中曾經面臨情緒波動,甚至出現與生命相關的消極念頭。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是青少年的同行者。本文將透過以下故事去描繪青少年可能面對的挑戰,從而探討可行和實用的預防和支持方法。

亞文的故事——誰與我同行?

看到數學測驗卷右上方的分數,亞文的眼淚在眼眶裡面打滾。這個不合格的分數實在令亞文感到十分尷尬。好不容易等到下課,他只得躲在廁所裡哭。亞文情緒低落了兩個多星期,上課不集中,晚上也睡得不好。

亞文的爸爸發覺亞文心情低落,表現得容易煩躁和難以入睡。爸爸想了解他的困擾,但是亞文不願多談,常常關上房門,總是在玩電子遊戲。

在學校,亞文特別喜歡學生支援輔導的陳老師。陳老師談及自己曾經因為學習和家庭困擾考試不及格,但經過一番掙扎,後來愛上中文,成為了一位老師,也寫了一些兒童小說。

爸爸在新生開學日認識了陳老師,想起可以找她幫忙。陳老師嘗試了解亞文的困擾,她耐心聆聽的態度令亞文感到被了解和接納,嘗試向她透露自己的擔憂和數學上的困難。

在輔導過程中,亞文漸漸明白學習是一個過程,需要從失敗中反省、改進和學習。他也反省了自己數學測驗不合格的一些因素:數學未必是他最有興趣的科目,小學時亦較多用中文學習數學,而中學測驗的方式和小學不一樣,因此需要更多時間去適應是必然的事情。另外,亞文發現花太多時間玩電子遊戲去放鬆,影響了學習和睡眠的時間。經過陳老師的鼓勵,亞文慢慢重新振作,訂立了改善的方法,並和幾位要好的同班同學下課後一起鑽研數學題目,自己處理數學問題的技巧也慢慢得到改善。亞文明白到同學之間並非互相競爭和比較的關係,大家也可以互相欣賞,互相幫助。

以上案例揭示青少年在人生一些新階段和轉變中,往往會遇到失敗和挫折。身邊的家人、朋友和同學都是他們的同行者。彼此能有效地溝通,營造一個安全和不批判的環境讓青少年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十分重要。身邊人需要主動聆聽,給予同理心,接納他們的情緒。這種開放的溝通模式有助維持關係,培養青少年人表達自己情緒的渠道。

 

青年人情緒困擾的常見原因

  • 身體變化的適應:青春期身體狀況的改變,例如體型、身高和青春痘都是青少年常感到困擾的地方。
     
  • 思想模式的困惑: 一些負面的思維模式包括思想兩極(非黑即白)、過度要求自己,以及追求完美。
     
  • 自我認同的困惑:在這個成長階段上,孩子需要獲得認同感,容易擔心自己未能受人接納,害怕不被認同或不被喜歡,對與他人有所不同或負面評價較為敏感。
     
  • 自我價值的困惑:青少年可能會以學業成績或滿足自己及其他人的期望作為自我價值的衡量標準。
     
  • 溝通模式上的困惑:假若不慣於向家人或者朋友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可能曾有不被接納和理解的經歷,便會慣於隱藏自己的情緒。
     
  • 情緒心智的發展:有些青少年可能較少留意自己情緒狀態。當情緒到達臨界點時,便不慣於表達或正確宣洩。
     

預防輕生的實用方法——留意一些早期訊號

  • 情緒上:突然變得沉默、悲傷,或對從前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和動力。
     
  • 行為上:避開朋友和家人,把心愛的東西送給別人,或在網上發表消極言論,表達厭世或出現傷害自己的行為。
     
  • 生活上:睡眠障礙、食慾和體重下降,學習成績或自我衛生逐漸倒退。
     

如果出現這些情緒行為和生活上的改變,可採取以下處理的方向。

  1. 正向溝通
    當青少年未能有效地了解自己的情緒或認清自己的情緒需要時,便難以調節自我情緒,並可能傾向通過一些身體感覺或行動(doing) 如自殘行為,去處理內心難以忍受的痛苦或情緒狀態,或以此表達內心需要獲得情感關聯。
    當青少年陷入情緒暴風圈時,可以聆聽和接納他當下的情緒,透過情緒接納(emotional validation) ,可以讓孩子感到被了解和尊重。
    待他們情緒較為平復時,才用理性層面去討論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法,讓他們明白自己也可以接納自我的情緒,而不需要用 “doing” 去得到情感心理上的關聯和接觸。
  2. 專業幫助:及時尋求「外力支持」
    研究顯示,言談間觸及輕生的話題是不會誘發輕生的念頭。
    因此,傾談時可以採取開放而好奇的態度,例如:「最近感覺你不太開心,是不是有什麼難過的事?可以跟我說說嗎?」或「當時你有什麼經歷?你有什麼感受?你怎樣理解這件事情?」
    如果家人發覺青少年情緒持續受困擾,反覆表達傷害自己的念頭和出現傷害自己的行為,便要盡快尋求專業幫助。醫生會透過全面精神評估去了解問題所在,以訂立治療方案。若情況危急,則需要作即時評估和處理。

 

如何面對青少年的情緒變化

  1. 建立心靈安全港,家庭情緒健康的重要

    「心智化」(Mentalising)是心理學上的一個詞彙,意思是一種理解自己和他人行為背後的想法、感受、信念和意圖的能力,它有助於我們建立人際關係,並理解和應對複雜的情緒。

    孩子自嬰兒時期已經從照顧者的情緒反應學習如何調節情緒。例如,嬰兒哭泣時,照顧者的面貌往往如鏡子般反映嬰兒的情緒,而照顧者調節自己情緒的過程亦會成為孩子模仿的範本。

    因此,家長亦需要理解和照顧自己的情緒需要,方能教導孩子如何去理解自己的情緒。在一個穩定的情緒狀況下,建立一個較穩定的成長環境,更能和孩子正向溝通。假若孩子能夠獲得一個安穩的情感依附(Secure Attachment),便能有助成功培養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建立較為穩定的情緒控制 (Emotional Regulation) 。
     

  2. 學習理解和處理情緒

    情緒並沒有分好與壞,關鍵在於讓情緒獲得接納,並用正確方法去表達,避免在情緒高漲時繼續刺激,情緒的高峰總會慢慢過去。有一些青少年人未必慣於用言語直接去表達情緒,可能較喜歡運用音樂、藝術或運動去先抒發情緒,之後才能夠冷靜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青少年在學術以外建立一些健康的興趣,不但可以從這些興趣上學習社交溝通技巧,也可以擴闊社交圈子,更可以利用興趣去先抒發情緒,之後再作理性討論。健康的興趣亦有助青少年在不同領域上找到立足點和滿足感。
     

  3. 建立適應技巧和求助清
    當情緒較為平復時,可以預先訂立一些求助方法或可以盡快聯絡的人士,還有讓自己感覺舒服一點的事情。
    靜觀練習(Mindfulness)是一種有效的情緒管理方法。透過專注呼吸、身體感覺和當下經驗,青少年可以學習觀察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被情緒牽著走。這有助於減輕壓力、提升自我覺察力,並在情緒低落時及時尋求協助。
    在輔導層面上,醫生或心理專家亦可以運用認知行為治療,讓青少年理解認知、情緒和行為三者的關聯和互動關係,辨識自然產生的負面想法,並且學習如何從另一些角度去理解事情,從而建立正面情緒。另外,亦可以創作一些自我激勵的小提示和語句,用作正面的提醒。

     
  4. 構建健康的社交系統
    建立朋友圈子能讓青少年獲得扶持,也可以學習溝通,彼此接納。家長可以支援青少年在選擇朋友上,學習建立一個健康的界線,學習如何彼此支援和尊重,從而有助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社交技巧。

     
  5. 發掘熱忱和價值
    探討不同的興趣,擴闊自己的眼界,青少年可以更了解自己的強項和弱點,從而構建人生方向,尋找持久真實的價值。

     
  6. 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
    照顧自己身心靈健康,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培養穩定的睡眠習慣。

     
  7. 早期辨識,尋求治療
    若孩子在兒童期出現情緒行為、社交、言語或學習上的發展障礙,應及早接受精神發展評估,配合行為訓練或藥物治療,便可以減少以上障礙對學習、社交和自我形象上的影響,從而減少在青少年期出現情緒問題。

     

打破標籤與歧視

精神健康問題並非弱點,而是一種需要關懷和治療的狀況。當自己情緒生病時,能辨識和求助;當身邊有人呼救時,能以關懷回應。隨著社會消除對精神情緒疾病的標籤與歧視,鼓勵青少年及早求助,與青少年同行,他們定能勇敢面對挑戰,成就更好的自己。

 

迎向暴風,再見彩虹

經驗告訴我們,雨過總會天晴,暴風後往往會有彩虹。在暴風中行走固然不容易,但社會、家長、學校和青年人能在暴風中互相支持同行,並在暴風來臨前作好準備,便能在風雨過後共同經歷新的景象,青年人又再次給社會帶來創意和新的希望。

 

查看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