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春同行:跨过暴风,迎向彩虹
近年来,青少年的情绪健康越来越受社会关注。据统计,部分学童在成长过程中曾经面临情绪波动,甚至出现与生命相关的消极念头。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青少年的同行者。本文将透过以下故事去描绘青少年可能面对的挑战,从而探讨可行和实用的预防和支持方法。

亚文的故事——谁与我同行?
看到数学测验卷右上方的分数,亚文的眼泪在眼眶里面打滚。这个不合格的分数实在令亚文感到十分尴尬。好不容易等到下课,他只得躲在厕所里哭。亚文情绪低落了两个多星期,上课不集中,晚上也睡得不好。
亚文的爸爸发觉亚文心情低落,表现得容易烦躁和难以入睡。爸爸想了解他的困扰,但是亚文不愿多谈,常常关上房门,总是在玩电子游戏。
在学校,亚文特别喜欢学生支持辅导的陈老师。陈老师谈及自己曾经因为学习和家庭困扰而考试不及格,但经过一番挣扎,后来爱上中文,成为了一位老师,也写了一些儿童小说。
爸爸在新生开学日认识了陈老师,想起可以找她帮忙。陈老师尝试了解亚文的困扰,她耐心聆听的态度令亚文感到被了解和接纳,尝试向她透露自己的担忧和数学上的困难。
在辅导过程中,亚文渐渐明白学习是一个过程,需要从失败中反省、改进和学习。他也反省了自己数学测验不合格的一些因素:数学未必是他最有兴趣的科目,小学时亦较多用中文学习数学,而中学测验的方式和小学不一样,因此需要更多时间去适应是必然的事情。另外,亚文发现花太多时间玩电子游戏去放松,影响了学习和睡眠的时间。经过陈老师的鼓励,亚文慢慢重新振作,订立了改善的方法,并和几位要好的同班同学下课后一起钻研数学题目,自己处理数学问题的技巧也慢慢得到改善。亚文明白到同学之间并非互相竞争和比较的关系,大家也可以互相欣赏,互相帮助。
以上案例揭示青少年在人生一些新阶段和转变中,往往会遇到失败和挫折。身边的家人、朋友和同学都是他们的同行者。彼此能有效地沟通,营造一个安全和不批判的环境让青少年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十分重要。身边人需要主动聆听,给予同理心,接纳他们的情绪。这种开放的沟通模式有助维持关系,培养青少年人表达自己情绪的渠道。
青年人情绪困扰的常见原因
- 身体变化的适应:青春期身体状况的改变,例如体型、身高和青春痘都是青少年常感到困扰的地方。
- 思想模式的困惑: 一些负面的思维模式包括思想两极(非黑即白)、过度要求自己,以及追求完美。
- 自我认同的困惑:在这个成长阶段上,孩子需要获得认同感,容易担心自己未能受人接纳,害怕不被认同或不被喜欢,对与他人有所不同或负面评价较为敏感。
- 自我价值的困惑:青少年可能会以学业成绩或满足自己及其他人的期望作为自我价值的衡量标准。
- 沟通模式上的困惑:假若不惯于向家人或者朋友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可能曾有不被接纳和理解的经历,便会惯于隐藏自己的情绪。
- 情绪心智的发展:有些青少年可能较少留意自己情绪状态。当情绪到达临界点时,便不惯于表达或正确宣泄。
预防轻生的实用方法——留意一些早期讯号
- 情绪上:突然变得沉默、悲伤,或对从前喜欢的事物失去兴趣和动力。
- 行为上:避开朋友和家人,把心爱的东西送给别人,或在网上发表消极言论,表达厌世或出现伤害自己的行为。
- 生活上:睡眠障碍、食欲和体重下降,学习成绩或自我卫生逐渐倒退。
如果出现这些情绪行为和生活上的改变,可采取以下处理的方向。
- 正向沟通
当青少年未能有效地了解自己的情绪或认清自己的情绪需要时,便难以调节自我情绪,并可能倾向通过一些身体感觉或行动(doing) 如自残行为,去处理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或情绪状态,或以此表达内心需要获得情感关联。
当青少年陷入情绪暴风圈时,可以聆听和接纳他当下的情绪,透过情绪接纳(emotional validation) ,可以让孩子感到被了解和尊重。
待他们情绪较为平复时,才用理性层面去讨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让他们明白自己也可以接纳自我的情绪,而不需要用 “doing” 去得到情感心理上的关联和接触。 - 专业帮助:及时寻求「外力支持」
研究显示,言谈间触及轻生的话题是不会诱发轻生的念头。
因此,倾谈时可以采取开放而好奇的态度,例如:「最近感觉你不太开心,是不是有什么难过的事?可以跟我说说吗?」或「当时你有什么经历?你有什么感受?你怎样理解这件事情?」
如果家人发觉青少年情绪持续受困扰,反复表达伤害自己的念头和出现伤害自己的行为,便要尽快寻求专业帮助。医生会透过全面精神评估去了解问题所在,以订立治疗方案。若情况危急,则需要作实时评估和处理。
如何面对青少年的情绪变化
随着青少年大脑各项功能的发展,负责情绪反应的杏仁核(amygdala) 的敏感程度和负责执行功能和冲动抑制的前额叶(prefrontal cortex)的发展步伐可能并非一致。若青少年经历着暴风一样的情绪,可以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 建立心灵安全港,家庭情绪健康的重要
「心智化」(Mentalising)是心理学上的一个词汇,意思是一种理解自己和他人行为背后的想法、感受、信念和意图的能力,它有助于我们建立人际关系,并理解和应对复杂的情绪。
孩子自婴儿时期已经从照顾者的情绪反应学习如何调节情绪。例如,婴儿哭泣时,照顾者的面貌往往如镜子般反映婴儿的情绪,而照顾者调节自己情绪的过程亦会成为孩子模仿的模板。
因此,家长亦需要理解和照顾自己的情绪需要,方能教导孩子如何去理解自己的情绪。在一个稳定的情绪状况下,建立一个较稳定的成长环境,更能和孩子正向沟通。假若孩子能够获得一个安稳的情感依附(Secure Attachment),便能有助成功培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建立较为稳定的情绪控制 (Emotional Regulation) 。 - 学习理解和处理情绪
情绪并没有分好与坏,关键在于让情绪获得接纳,并用正确方法去表达,避免在情绪高涨时继续刺激,情绪的高峰总会慢慢过去。有一些青少年人未必惯于用言语直接去表达情绪,可能较喜欢运用音乐、艺术或运动去先抒发情绪,之后才能够冷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青少年在学术以外建立一些健康的兴趣,不但可以从这些兴趣上学习社交沟通技巧,也可以扩阔社交圈子,更可以利用兴趣去先抒发情绪,之后再作理性讨论。健康的兴趣亦有助青少年在不同领域上找到立足点和满足感。 - 建立适应技巧和求助清单
当情绪较为平复时,可以预先订立一些求助方法或可以尽快联络的人士,还有让自己感觉舒服一点的事情。
静观练习(Mindfulness)是一种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透过专注呼吸、身体感觉和当下经验,青少年可以学习观察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牵着走。这有助于减轻压力、提升自我觉察力,并在情绪低落时及时寻求协助。
在辅导层面上,医生或心理专家亦可以运用认知行为治疗,让青少年理解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的关联和互动关系,辨识自然产生的负面想法,并且学习如何从另一些角度去理解事情,从而建立正面情绪。另外,亦可以创作一些自我激励的小提示和语句,用作正面的提醒。 - 构建健康的社交系统
建立朋友圈子能让青少年获得扶持,也可以学习沟通,彼此接纳。家长可以支持青少年在选择朋友上,学习建立一个健康的界线,学习如何彼此支持和尊重,从而有助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交技巧。 - 发掘热忱和价值
探讨不同的兴趣,扩阔自己的眼界,青少年可以更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点,从而构建人生方向,寻找持久真实的价值。 - 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照顾自己身心灵健康,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培养稳定的睡眠习惯。 - 早期辨识,寻求治疗若孩子在儿童期出现情绪行为、社交、言语或学习上的发展障碍,应及早接受精神发展评估,配合行为训练或药物治疗,便可以减少以上障碍对学习、社交和自我形象上的影响,从而减少在青少年期出现情绪问题。
打破标签与歧视
精神健康问题并非弱点,而是一种需要关怀和治疗的状况。当自己情绪生病时,能辨识和求助;当身边有人呼救时,能以关怀响应。随着社会消除对精神情绪疾病的标签与歧视,鼓励青少年及早求助,与青少年同行,他们定能勇敢面对挑战,成就更好的自己。
迎向暴风,再见彩虹
经验告诉我们,雨过总会天晴,暴风后往往会有彩虹。在暴风中行走固然不容易,但社会、家长、学校和青年人能在暴风中互相支持同行,并在暴风来临前作好准备,便能在风雨过后共同经历新的景象,青年人又再次给社会带来创意和新的希望。
3405 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