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肠胃病与情绪病的关系
什么是功能性肠胃病?
经历胃镜、肠镜等多项精密检查,却始终无法确认肠胃不适的根源?对于这种情况,医生或许会建议:调节情绪才能改善症状。事实上,当我们感到压力、焦虑或抑郁时,肠胃也会有相对的生理反应。研究显示,情绪压力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导致胃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而另一方面,肠道菌群的失衡也可能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情绪,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究竟是情绪影响了肠胃,还是肠胃健康影响了情绪?这一迷思引人深思,也让我们重新审视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紧密联系。
医学上对于肠易激综合症的成因至今还未完全了解。
功能性肠胃病的形成与压力和情绪的关系可能涉及以下因素:
- 脑肠轴功能失衡:压力、焦虑或抑郁等情绪通过大脑释放压力激素,干扰胃肠道神经系统。
- 神经机制紊乱:情绪刺激会启动脑区(如杏仁核),抑制副交感神经并增强交感神经活性,引发胃酸分泌过多、肠道痉挛或敏感度上升。
- 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负面情绪过多加上昼夜节律紊乱,或会加剧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状态,进一步引发肠胃问题。
- 血清素分泌不足:长期压力、焦虑等不稳定情绪会抑制血清素合成,肠道血清素浓度下降有机会改变肠道微生物代谢环境,进而引起肠道不适。
功能性肠胃病与情绪的相互影响
情绪压力会影响自律神经,导致肠胃蠕动异常、消化功能减弱,引发腹胀、腹痛等不适。同时,长期肠胃不适又会引致焦虑、忧郁等情绪。
情绪状况与肠易激综合症的关系
对于同时出现肠胃不适与情绪困扰的患者,建议除接受肠胃方面的治疗外,也应考虑寻求心理辅导或精神健康支持。多项临床研究指出,当焦虑或抑郁的情绪症状获得妥善处理后,患者的肠道不适通常也会随之缓解,生活质素明显提升。
全方位治疗策略
诊断阶段,医生会先排除器质性病变(如通过胃内窥镜、大肠内窥镜检查),然后由精神科医生通过心理评估,判断是否存在焦虑或抑郁倾向。而在治疗功能性肠胃病方面,药物、情绪和生活管理缺一不可。
- 使用药物调整:短期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肠胃药物纾缓症状,如抗痉挛剂缓解腹泻、质子泵抑制剂改善反酸等;如有焦虑抑郁等症状,或需服用精神科药物以调节血清素。
- 进行心理介入:进行认知行为疗法以减轻压力反应,并结合相关减压方式改善肠道敏感度。
- 生活方式调整:健康饮食以减少肠道刺激,规律运动以促进血清素分泌,强化睡眠管理以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
重要提醒:肠胃是人体的「第二个大脑」,照顾情绪就是照顾肠胃!
情绪波动越大,肠胃就越容易「闹脾气」!压力大的时候,请停一停、深呼吸。若肠胃成日无故不适,兼有心慌、焦虑、失眠等症状,应尽早寻求医生帮助。如经肠胃检查后没有发现结构性肠胃病,患者应积极调整生活或治疗情绪问题,让肠胃问题得到更全面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