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
| info@specialists.hk | 3405 8288 |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於兒童的疾病,在香港,手足口病的高峰期一般為五月至七月,亦有機會於十月至十二月出現較小型的高峰期。

 

 

 

徵狀

 

病人於病發初期通常會出現發燒、食慾不振、疲倦和喉嚨痛。發燒後1-2天,口腔可能會出現疼痛的水疱,這些水疱初時呈細小的紅點,然後會形成潰瘍。潰瘍通常位於舌頭、牙肉以及口腔的兩腮內側。另外,手掌及腳掌,甚至臀部及/或生殖器亦會出現不痕癢及有時會帶有小水疱的紅疹。手足口病患者亦可能沒有病徵,或者只出現皮疹或口腔潰瘍等病徵。

 

 

 

腸病毒

 

手足口病通常由腸病毒如柯薩奇病毒和腸病毒71型引起。腸病毒71型引致的手足口病有可能引致嚴重併發症(如病毒性腦膜炎、腦炎及類小兒麻痺症癱瘓等),甚至死亡。

 

 

 

傳播途徑

 

手足口病主要透過接觸病人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穿破的水疱或糞便,或觸摸受污染的物件而傳播。病發首星期最具傳染性,病毒可經由其糞便排放達數星期。

 

 

 

診斷方法

 

大多數觀察患者臨床症狀即可診斷,偶爾需要採喉嚨分泌物或糞便做為樣本,查驗病毒的存在。

 

 

 

治療方法

 

大部份患者病徵輕微並在7-10天內自行痊癒。為免把病毒傳染給別人,患病的兒童應該避免上學或參加集體活動,直至所有水疱變乾。病人應多喝水和有充足休息,同時亦可用藥物治療症狀,以紓緩發燒和口腔潰瘍引致的痛楚。


如感染是由腸病毒71型引致,病人完全康復(即發燒及紅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乾涸及結痂)後應留家休息多兩星期才回校上課。

 

 

 

預防方法

 

要有效預防感染,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最為重要。

  • 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搓手最少20秒,其後用抺手紙或乾手機弄乾。如沒有洗手設施,或當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使用含70 - 80%的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亦為有效方法。
  •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掩蓋口鼻,把用過的紙巾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然後徹底清潔雙手。
  • 避免與患者有親密接觸,如接吻、擁抱。
  • 當身體不適時,不應上班或上學及應向醫生求診。
  • 病人應避免處理食物和照顧兒童、長者和缺乏免疫力的人士。
  • 經常清潔和消毒常接觸的表面,如傢俬、玩具和共用物件。金屬表面則可用70%火酒清潔消毒。
  • 當學校或院舍爆發手足口病期間,避免集體活動。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實際情況或有差異,詳情請向主診醫生查詢。